日前,记者来到湖南益阳市大通湖畔,湖水澄澈,微波荡漾,放眼望去,一大片轻轻摇曳的水草,连同起起落落的水鸟,把大通湖装扮得魅力十足。
水草丰美,是大通湖生态修复的一个标志。大通湖地处洞庭湖腹地,是湖南省最大的内陆养殖湖泊,面积12.4万亩,素有“洞庭之心”之称,长期水草丰茂,野鱼成群。
2008年,天泓渔业获得了大通湖49年的经营权。承包经营模式下,湖泊成为逐利工具。2010年至2015年,年均产鱼1.3万吨左右,大量饲料、肥料投入湖中。很快,清澈见底的湖水开始变浑、变浊、变污。螺蛳贮藏量从高峰时期接近12万吨,下降到2015年、2016年的5万吨左右。大通湖水生植被全部消失,投入的鱼肥鱼饵导致湖水氮磷指标超标,围网导致湖体自净能力基本丧失……
2015年,由益阳市水文局提交的一份水质监测报告显示,大通湖水质为劣Ⅴ类。2016年大通湖国控断面水质监测考核的结果出炉,仍是劣Ⅴ类。大通湖在原环保部、湖南省都挂了号。区长胡国文一上任就被约谈了。从那时起,为大通湖“疗伤”成了区里的一号工程。
说起治污,大通湖区建设交通环保局局长尹波说,他们开始试图通过减少养殖来减少污染,但是治标不治本;继而又投放药剂治理,也没有用;后来在核心湖区清淤,但巨资投下去,水质却并未向好的方向转化……
大通湖海拔低于周边水域,属于“锅底区”,流域范围内的水污染物随雨水冲洗入沟渠河道,部分通过大通湖周边的38个入湖口及电排设施进入大通湖,加剧着湖水的污染,形势逼人。
后来,大通湖区听说了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于丹团队治理梁子湖的事,并与之开展合作。
2018年初,大通湖区管委会通过仲裁依法收回了大通湖经营权。“停止清淤,清除围网,捕捞食草性鱼类,种植水草,河湖连通”,于丹团队的综合治理方案实施,水草生态恢复工程在大通湖起步。
生命力顽强的原生种苦草和轮叶黑藻,被选为先锋种,最先回到湖里。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王力功介绍,氮、磷是水体富营养化后发臭、发绿的“元凶”,而轮叶黑藻、苦草等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正好可以吸收水体里面的氮和磷。
“草籽比芝麻粒还小,抓一把就是几百粒,每天一二十万元往水里倒,心里着实没底。”尹波回忆说,种水草的日子,天天捏把汗,甚至睡不着觉。经过近1年的水草修复,武汉大学2018年12月底的调查显示,全湖近10万亩水域有水草,其中水生植被覆盖度超过80%的有6万亩。今年上半年,大通湖的水质基本稳定在Ⅴ类,其中5月为Ⅳ类。总磷浓度同比明显下降。
伴随水生植物的恢复,以水草为栖息地的虾蟹、蚌类和螺类等底栖动物在大通湖恢复出现;湖区大量候鸟回归,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生态系统结构不断完善。
目前,大通湖的治理从湖内延伸到了湖岸河道,将带动全流域力量提升水质。那些在湖底旺盛生长的水草,将成为大通湖养殖转型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