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8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株洲践行新发展理念,告别粗放式发展——
清水塘老工业区搬出一片新天地
本报记者 曹红艳

清水塘老工业区,是湖南株洲现代工业的起点,曾经汇集了261家重化工业企业。在这片15.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现年产值30多亿元,累计上缴近500亿元税收。然而,粗放式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让它的处境日渐尴尬。

据介绍,工业区生产的高峰期,彩色相机拍出来的都是黑白照片。清水塘地区的“三废”排放量一度占到株洲市的三分之二,株洲曾连续两年成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霞湾港是清水塘老工业区废水流向湘江的主要通道,含镉、铅、汞、砷等的工业废水,把它变成了“五彩河”。株洲市最大的污染源、湘江流域最大的环境敏感区,这样的身份让清水塘老工业区难以承受。

株洲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指挥部副指挥长兼办公室主任冯建湘介绍,关于清水塘老工业区的发展,决策者曾经有过讨论。要么在不改变现状条件下推动绿色转型,成效不大,但短期内仍保有一定财政收入;要么整体搬迁,但成本很大,短期内财政会有损失。

2014年,国家发改委启动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国家政策推动与株洲市的考量一拍即合,清水塘老工业区开启搬迁改造。

但是,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企业怎么搬,所有的问题都要自己想办法。

株洲市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指挥部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刘湘元介绍,钱的筹集分为3个渠道:一是国家财政对环境治理、工业区搬迁的相关支持;二是用活金融政策,如政策性银行贷款等;三是立足于经营清水塘地区,创新土地资产处置模式,按每亩80万元的标准收储关停企业土地,按照企业关停搬迁时间节点给予10万元/亩至15万元/亩的奖补,既调动企业关停搬迁的积极性,又合理控制土地成本。

五矿株冶的搬迁,走的正是“经营”路线,收储2000多亩土地,以此为抵押,从银行融资,以解搬迁补偿款难题。

人往哪里去?一部分跟随原有产业走,一部分提前退休,还有一部分人跟着清水塘后续产业走,即“政策安置一批、搬迁转移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自主择业一批”。

企业怎么搬?株冶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伟清介绍,株冶的改造方案曾历经七上七下。2018年12月30日,株冶在清水塘最后一座冶炼炉熄火关停。与此同时,株冶绿色智能化大型有色冶炼基地在衡阳水口山崛起。刚刚投料生产的株冶锌项目引进了100多项新技术新工艺。基地全部建成后,铅锌冶炼产能将缩减一半,年营业收入增加3倍,工业废水实现零排放,二氧化硫、重金属大幅削减。株冶推陈出新,是株洲市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2018年底,清水塘地区的261家企业全部关停。截至目前,有意愿且符合政策的61家搬迁企业选定了新址,其中56家建成投产。

冯建湘坦言,搬迁清水塘老工业区,地方政府最大的压力在于资金。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安置约3万名企业职工。投资100亿元启动清水塘片区棚户区改造,让3.1万多居民搬进了敞亮的新家。

在霞湾港一侧的林荫路上,全长4.06公里的霞湾港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需投入2亿多元。为此,株洲市在治理霞湾港上试水,探索创新“重金属土壤修复+土地流转”的治理模式,一方面,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发行债券、争取政策性银行贷款;另一方面,引入第三方治理企业,利用企业资金和技术治理污染,让参与方从土地增值收益中获取回报,霞湾港2亿多元的治理资金一下就有了保证。自此以后,株洲市的污染治理项目都采用这种模式,共筹集污染治理资金200多亿元。

清水塘不仅是株洲现代工业的起点,它也是株洲工业过去与未来的连接点。在这里,规划中的新城建设正在加紧推进,株洲铜塘湾保税物流中心已经竣工,湿地公园建设基本完成,将来会修建一座工业遗产博物馆,讲述清水塘的历史。

伴随清水塘的变迁,株洲成功退出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湘江株洲段水质由2013年的Ⅲ类提升至Ⅱ类以上,2018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88天,比2013年增加近两个半月。株洲天变蓝了、水变清了、地变绿了。

为避免因旧动能腾退而出现产业空地、就业流失,株洲迫切需要拓展新动能,并瞄准了建设中国动力谷。株洲产业结构从以重化工为主,平稳地转到以中国动力谷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国动力谷和清水塘老工业区的“一进一退”,增强了株洲发展的底气。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