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8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渤海起春潮 奋楫勇争先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自然 商 瑞

图① 贯穿武清城区的京杭大运河,见证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钱 进摄

图② 宁河区着力将七里海湿地打造成全国湿地保护修复的样板,建成生物多样性示范基地。图为七里海湿地的美丽景色。

钱 进摄

图③ 武清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大型科技企业纷纷进驻。 钱 进摄

图④ 天津鼓楼古城夜景。胡凌云摄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市抢抓发展机遇,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试点自贸实验区制度创新、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如今,这里已形成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汽车工业、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七大优势产业,成为船通四海、货运八方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天津以改革破难题,用开放促发展,以创新求蝶变,走出一条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民生福祉不断增加、经济质量不断跃升的发展新路。

南开区:底气来自创新

新中国成立之初,天津拖拉机制造厂在天津南开区成立。中国第一台汽油机、第一台中马力轮式拖拉机都在此诞生,鼎盛时员工达到8000余人,产品出口到20多个国家。

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科技迭代速度不断加快,毗邻天津大学的鞍山西道成为全国知名的“天津科贸街”。以天大天财、赛博为代表的卖场,曾是全国闻名的计算机及数码产品集散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开区不断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从科技南开向“创新南开”的转型升级。“创新南开”如何打造?底气何来?

“南开区内有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等院校,还有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等37家国家级和市级科研院所,并拥有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8个部委重点实验室等。这都是‘创新南开’的发展基础。”天津市南开区科学技术局局长王世瑄说。

高度集聚的科研院所,让南开区形成了干事创业的氛围,科技创新底蕴十足。天大泰和依托天津大学研发了水下两相流量计,华放科技依托中国医学科学院研发了全自动核辐射探测仪等,均在国内占据领先地位。据统计,南开区技术合同总成交额2010年为5.5亿元,2018年底达到39.09亿元。

“‘创新南开’不仅涵盖产业方面的内容,也包括创新生态,强调理念、思路、方法以及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南开区协同创新办公室主任罗进飞说。

协同创新办公室是2019年南开区体制机制的一项创新,通过加强“创新南开”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打通体制机制障碍,提升政府配套服务,助力成果转化。目前,协同创新办公室正在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的科技生态链企业,打通实验平台、检测平台及产品生产平台。

6月26日,南开区、天津大学与神州数码共同签署三方合作协议,将以南开区为基地,研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创新技术。协同创新办公室将起到桥梁、纽带作用,助力天津大学发挥重点学科优势,并整合南开区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资源,联合打造天津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聚集高地。

在鞍山西道,传统的科技贸易正渐渐向创新研发、科技服务等新产业转型。启航智能科技大厦立足于为科技企业提供服务,从24小时的便利店、咖啡厅,到共享会议室、路演大厅,满足创新创业人员的需求。

据介绍,启航智能科技大厦将引入市区两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服务平台,形成从技术创新到项目落地、再到成果转化的全流程服务,还将提供技术经理人培养、高端人才服务、创投项目路演、创业指导、项目对接、专题培训等人才服务。目前,启航智能科技大厦中,70%的入驻企业是科技企业。

“我们正在抢抓‘天津智港’建设新机遇,通过深化与天南大等高校院所战略合作、打造一批创新载体,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推动创新要素向南开西部地区流动。”南开区委书记杨兵表示。

滨海新区:改革激发动能

渤海湾畔,作为最先批准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天津滨海新区以披荆斩棘的精神,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盐碱荒滩上建起宜居宜业的海滨之城。

在这片发展热土上,产业经历了多次蜕变。从最初的“一只机(摩托罗拉寻呼机)、一碗面(康师傅方便面)”演变成如今的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八大优势产业,滨海新区已成为动能强劲的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滨海新区创新改革步伐从未停止。4月,滨海新区下辖的5个国家级开发区面向全球选聘管委会副主任,开启了滨海新区法定机构改革的帷幕。

长期以来,五大开发区坚持改革开放、聚焦经济发展,为天津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也累积了很多深层次问题,突出表现为体制僵化、利益固化、动力弱化。本次改革将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实行全员岗位竞聘,面向全球选聘人才,实行“年度考核+任期考核”等40条措施,实现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的新机制,通过激发内生动力,释放发展活力。

天津滨海综合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蒋宁表示,“这次招聘体现了滨海新区不断创新的精神和深化改革的决心。目前,滨海新区已进入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各开发区将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主力军’,必须轻装上阵、勇往直前,必须让专业的人来干专业的事。因此,此次改革力度空前,意义非凡”。

通过选聘,“70后”“80后”已成为干事创业主力军。各开发区管委会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专业能力更加优化。“这次改革是通过模式创新,将市场化活力注入区域发展之中。将‘官’的身份逐步弱化,而‘服务’的角色会更加突出。同时,企业化运营模式将激发各开发区的发展潜力,更好完成市场化的指标任务。”天津科技金融中心主任何勇军说。

与此同时,滨海新区还建立了以岗位职责分类为基础的考核制度、分配制度。目前,各开发区的中层干部竞聘已展开,到8月底将全部完成。改革后,这些干部将取消原有行政事业编制,从国家干部变成法定机构合同制工作人员。

“本次改革是向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开刀,用改革的方式推动‘脱胎换骨’‘浴火重生’。下一步,我们将聚焦经济发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滨海新区打造成宜居宜业的海滨之城。”天津滨海新区区长杨茂荣说。

武清区:耕耘好“试验田”

从国家级开发区到全国首条城际高速铁路,从“九横九纵”路网体系到“一轴两带八大组团”空间布局,从高端制造业聚集区到科技型企业孵化转化基地,从北方重要电商产业聚集地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从第三届全国绿化博览会举办地到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天津武清区已经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枢纽节点,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京津冀三省市交汇处,“通武廊”正成为京津冀共谋发展的“试验田”,将探索一系列先行先试的举措,共同谋划协同发展的新路。

在协同发展过程中,武清区将“承接、服务、融入”作为新发展理念,筑巢引凤。围绕服务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国家战略,武清加速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从研发、孵化、转化到规模产业化的完整链条,不断壮大主导产业集群。

目前,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及智能生物制造产业集群初见成效,已成为武清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今年上半年,大项目好项目纷纷落户,高质量项目占新引进项目三分之一,其中60%以上为智能科技产业项目。

春播一粒“种”,秋收一片“田”。5年来,武清区共引进新华联集团、中铁建大桥工程局等北京优质项目700余个。武清区发改委主任陈建江坦言,京津冀协同发展让武清受益匪浅,特别是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过程中,武清平均每年引进北京企业超千家。

在武清区大王古庄镇,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园——京滨工业园正汇聚着协同发展的磅礴之力。

“园区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突出共规划、共建、共享,统一招商运营,将在人才、税收、户籍等方面先行先试,努力成为协同发展‘试验田’。”大王古庄镇党委书记、京滨工业园管委会主任张大国说。截至今年6月,京滨工业园共引入北京高质量项目186家,完成引资额17亿元,引入智能制造企业10家、央企项目3个。

京滨工业园综合部部长刘颖介绍,“如今,园区已吸纳外来人口3万人,占全镇人口的60%。目前,我们正在规划建设占地19.5平方公里的‘协同发展园区’,京津冀三地将各拿出6.5平方公里土地,共同书写协同发展新画卷”。

宁河区:守护“京津绿肺”

七里海是世界著名的3处古海岸湿地之一。因身处京津唐三角地带,“京津绿肺”的定位让七里海成为生态屏障重要节点。坐拥七里海的天津宁河区,积极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路。

宁河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治理,通过整体搬迁、生态移民,让七里海湿地重回水塘交错、碧波荡漾的大美生态。根据《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17—2025)》,宁河计划利用3年到5年,将七里海打造成全国湿地保护修复的样板,建成生物多样性示范基地。

目前,宁河正逐步将七里海湿地保护区缓冲区内的2.5万村民实施生态移民,预计2020年底前将完成整体搬迁。同时,在天津市政府的支持下,宁河发行了全国首个“生态债”,截至今年3月,筹集资金数十亿元,专项用于生态移民淮淀示范镇和潘庄示范镇建设。

在水系治理方面,宁河正在深化实施“河长制”“湖长制”,上线运行智慧水务平台,实施扬水站、泵站、橡胶坝新建改造工程;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消灭城乡黑臭水体。

随着建设推进,七里海湿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据估算,七里海栖息水鸟的数量、种类已增长一倍;震旦鸦雀、中华攀雀等全球濒危鸟类已重现。

“未来,我们计划将生态屏障区与七里海核心区相连,充分释放七里海的湿地生态功能,形成完整的区域生态系统,为发展留白增绿。”宁河区区长张伟说。

在注重生态保护的同时,宁河区也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激发发展活力。经过多年种植结构调整,宁河正在向都市型农业迈进。今年6月,宁河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预计到2022年,园区农业产值将达8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增幅30%以上。同时,宁河充分利用发展包袱轻、转型压力小、空间大的后发优势,全力推动产业存量升级、增量转型,重点打造了智能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

据统计,2018年,宁河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38亿元,同比增长11.6%。增长强劲、结构合理、产业高端的新经济,助力宁河奔跑在高质量发展的大路上。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