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8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海洋装备技术跨进陆空天
——专访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问鸣

“近14亿中国人要过上更幸福美好的生活,就要和平利用海洋、开发海洋资源,所以中央提出要成为海洋强国。基于此,船舶工业也要加快向海洋装备研制拓展。”近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胡问鸣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胡问鸣说:“我们的战略定位是‘让海洋装备驰骋深远海、让海洋装备技术跨进陆空天’。建设海洋强国,中船重工责无旁贷。”他还就“两船合并”、技术突破、建设海洋强国等话题作了系统阐释。

“中船重工人正在用求真务实、向海图强的拼劲和干劲,奏响一支先进制造业不断跨越的进行曲。”胡问鸣说。

□ 航母从“用起来”到“造起来”,现在要“强起来”

“搞海洋装备的人就要向海图强。”胡问鸣表示,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我们只能算‘用起来’;第二艘航母是我们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是‘造起来’。我们实现了航母从‘用起来’到‘造起来’的跨越,现在要进一步迈向‘强起来’的新时代。”

“我国石油天然气储量较少。中国人民要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建设美好家园,同时做到绿色发展,肯定要大量进口油气,为此海上运输通道必须要保障。”胡问鸣表示,没有航母等远海海军装备肯定是不行的。

船舶建造可以带动众多领域的科技应用和产品开发。船舶技术涉及社会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外燃机、内燃机、核动力,发电、输电、配电、储电,有线无线通信,雷达、激光、红外、水声探测与对抗,空气净化、垃圾焚烧、污水处理,海水淡化等系统,还有减振降噪、水中兵器等技术都要过硬。

对于中船重工的“人才大军”,胡问鸣十分自豪,“中船重工有科技人员近6万人,在国之重器、海洋装备研制发展过程中,历练培养出了一支老中青结合、技术种类齐全、理想信念坚定的研发人才团队,这是我们实施‘新时代中船重工高质量发展战略纲要’及其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的底气所在”。

□ 搞颠覆性的创新,一定要在基础研究上下功夫

“70年来,中国现代工业进步很大,但在现阶段我们主要还是一个跟随者。目前,我们已经在一些科技领域实现了并跑甚至走在了世界前列,比如量子导航技术、大功率高温超导电机等,这些都是我们抓基础技术研究,重视技术创新的成果。”胡问鸣表示,要想搞颠覆性的创新,一定要在基础研究上下功夫。

他分析说,中船重工是伴随着中国海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上世纪80年代,中国从近岸海军发展到近海海军,开始发展3000吨、4000吨左右的驱逐舰。上世纪90年代,中国又开始发展6000吨级驱逐舰。现在到了航母时代,万吨驱逐舰、核潜艇等支撑中国海军走向远海,遂行远海防卫。

从近海防御到远海防卫是一个巨大跨越。胡问鸣表示,现在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60%,因此必须维护好海上油气运输通道安全。同时,海外利益、侨民等都需要得到有力有效的保障。

“远海防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了要有航母、万吨驱逐舰,水下还得有潜艇、鱼雷、水雷,此外深海信息传输、通信等也不可忽视。”胡问鸣表示,海洋防务装备开发中形成的一系列技术成果和制造能力,很多都能与民用领域互动。最典型的应用就是建造民用船舶。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造船能力在全世界仅占百分之四点几,现如今造船能力已超过全球40%。此外,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海洋工程装备,特别是深海装备等也实现了大发展。

“在输出技术的同时,我们也向地方和民营企业输送了大量人才。这些人才、技术的转化推动了地方经济以及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胡问鸣说。

□ 打压中国创新、扼阻制造业发展,违反国际通则和经济规律

“科学无国界、技术有价格。科技成果本来就是用来造福人类的,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科技成果有偿使用既是创新的动力也是创新者的荣耀及社会价值的体现。现在美国既打压我们的创新,又发起技术封锁,实际上是违背科技道德和国际通则的。”胡问鸣说,“我们坚持改革开放,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创新合作道路,就是想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取长补短、遵守国际规则、共享人类创新成果、共同发展。一些西方国家试图封锁我们,这只能阻滞但不能阻断我们发展。同时,被封锁的技术和技术发明者还会因此失去市场、减少财富积累,长此以往会削弱创新能力、引发创新转移。”

胡问鸣表示,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制造业梯度转移是规律。制造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按照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不同情况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所以,发达国家一些人提出和实施的“制造业回归”是与产业经济发展规律相悖的。试图以此抑制中国发展也是行不通的。

胡问鸣认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势不可挡。“美国遏制中国技术创新并阻滞中国经济发展可能会导致我们的速度暂时慢下来,但同时也坚定了我们自主创新的信念和决心。我们已经建立起完整的工业及配套体系,美国想把我们打压下去是不可能的。”

不过,胡问鸣也表示,进一步改革体制机制、促使科技成果走向市场的任务还很重。他建议,科技成果转化不仅需要有关部门在科研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更要在研发成果转化,特别是工业化“中试”阶段予以扶持,因为这个阶段的风险才是最大的。同时,科研企业也要学会利用资本市场、风投基金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和产品。

□ 两船20年前“离婚”,现在“复婚”都是对的

对于两船合并的前景,胡问鸣给出了明确预期,“南北船合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2014年我们就在推动两船合并。在此期间,国际造船业兼并重组不断,在全球造船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这是大势所趋”。

据胡问鸣介绍,2015年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三去一降一补”作为来年重要工作,船舶制造业与煤炭、钢铁被列为3个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那时,船舶制造业主要采用白名单制度推进市场出清。我们希望两船合并,主要是基于海洋装备做强做优的考虑和市场竞争应在不同所有者之间展开的原理。”

胡问鸣认为,中央企业应该是遂行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使命的经济组织,除了完成产业发展和保值增值任务等经济目标外,还肩负着政治责任与国家使命。

目前,中船重工已连续3年位列财富500强船舶企业首位,这与中船重工拥有28个科研院所、完整的海洋装备科研创新体系以及6万名科技研发人员的创新研发能力不无关系。两船整合可以加强合理布局、资源互补,加快实现做强做优做大。

“社会上把两个企业称为‘南船’‘北船’。这种称呼更强调造船厂的区域布局,没有很好体现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即科技创新能力和附加值高的主业配套能力。两船合并是‘战略性重组’。两个集团造船产能加起来还不到全国的50%,所以不仅不会造成垄断,还会给市场留出更大空间。”胡问鸣表示,“南船北船‘离婚’20年,现在要‘复婚’了。当年分开是对的,是为了促进竞争,推动中国成长为造船大国;现在合并也是最好的时机,可以聚合资源、减少‘内耗’,共同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力量。”

“船舶只是海洋装备的一个方面,我们必须践行海洋强国战略,发展海洋装备、海洋工业。”胡问鸣说,伴随着海军的发展和海洋强国建设,我们要让海洋装备驰骋深远海、向深向远向前,让海洋装备技术跨进陆空天,为陆上服务、为空中服务、为航天服务。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