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瞄准农村市场,利用人们对饮用水质的关注,大肆推销劣质净水器。据报道,日前浙江开化县查处了多起此类事件,不少农村老年人被诱导购买净水器,但花大价钱买来的却是假冒伪劣产品,事后商家也不见了踪影。
从“康帅博”方便面、“蓝月壳”洗衣液、“粤利粤”饼干,到假化肥、假种子、假农药,再到此次被曝光的假净水器,流入农村市场的假冒伪劣产品,令人防不胜防,消费者一不留意就容易将“李鬼”认作“李逵”。如果任其泛滥,不仅容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扰乱农村市场的正常秩序,也会给消费者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针对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农村问题,尽管有关部门多次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但依然难以从根本上铲除这一市场“毒瘤”。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农村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群体品牌认知程度较低、维权意识相对淡薄,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另一方面在于基层监管力量相对薄弱,执法人员队伍建设和专业能力有所欠缺,一些位置偏远的乡镇甚至是监管盲区,长期充斥着各种“山寨货”却无人过问,也让制假、售假者有恃无恐。
把假货真正逐出农村市场,不能寄希望商家的自律,必须依靠强有力的监管,通过加强基层监管执法队伍建设,推动农村地区商品流通各环节监管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等,依法严惩违规违法行为,提高农村制假、售假的违法成本。此外,要畅通农村消费者维权的渠道,为消费者维权提供制度支撑,鼓励更多人在权益受到侵害时勇敢地站出来。
同时也应看到,随着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市场同样存在消费升级需求,如果真货不去占领市场,假货就会浑水摸鱼。因此,治理假货泛滥问题,还要在满足农村群众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上多下功夫,多措并举畅通优质商品进入农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农村消费者能与城市消费者一样,买到正牌、放心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