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型企业逐渐走向资本市场、选择直接融资渠道,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这一间接融资渠道将重点服务哪些客户?答案肯定包含中小企业、小微企业,这是趋势,也是未来机遇所在。
“企业有需求、银行想办法”,这是笔者在我国小微企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浙江台州市采访时常听到的一句话,其背后蕴含的理念引人深思,即对于银行来说,小微企业应该是资源而非负担。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银行应主动适应小微企业的融资特点,精准对接小微企业的需求。
银行业内人士都知道,做小微业务“辛苦”,苦在点多、面广,苦在经营成本高,苦在信用风险相对难把控。那么,如何让小微企业真正成为银行的优质资源?笔者认为,一方面,政府部门要积极作为,持续优化金融环境、深化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完善相关服务平台建设。另一方面,银行机构应重点从信贷供给、资金价格、风险防控3个方面入手,保证小微金融服务的“商业可持续”。
首先,信贷供给方面,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目前一些商业银行已为小微业务专门配置了信贷计划。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5.15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25万亿元,较2018年初增长2.57万亿元,增幅达33.46%,比各项贷款平均增幅高14.17个百分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户数1928万户,较2018年初增加660万户。当前,信贷供给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不少银行仍有加大力度的空间。
其次,从资金价格方面,需重点发力缓解“融资贵”。众所周知,为实现商业可持续,银行需要用收益覆盖成本加风险,因此,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实际上由3部分构成,即银行的资金成本、运营成本、小微企业的风险成本。那么,降低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也需从这3部分切入,其中,由于风险成本相对固定,那么降低前两项就成了关键。目前,为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监管层已采取了定向降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方式,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同时,鼓励政策性银行通过“转贷款”形式与商业银行合作,打通政策性低成本资金进入小微企业的通道。接下来,银行业金融机构还需在降低自身运营成本上下功夫,善用金融科技的力量,将走街串巷与数据分析融合,将跑腿代办与政银联通融合,创新产品模式、提升服务效率。
最后,在风险管控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科技手段,深度挖掘银行自身的金融数据以及税收、工商、电力等外部信息资源,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创新信用评价方式,发掘真正优质的小微企业。同时,为充分调动基层信贷员的“敢贷、愿贷”积极性,银行还需进一步完善“尽职免责”工作机制,将尽职免责与不良贷款容忍制度相结合,实施差异化的绩效考核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