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7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别让灵感稍纵即逝
□ 涂玉国

灵感一如滑过暗夜星空的流星,如果不及时记载下来,一旦错过,你就可能会抱憾终身。

2018年夏末,著名作家李春雷来襄阳市采风期间,我发现他有一个好习惯,无论何时何地,手里都拿着两样东西:一本大号的黑色笔记本、两支圆珠笔。他在行走坐卧甚或吃饭时,只要听到有意思的事,都会拿笔记录下来。

为什么要带两支笔?李春雷解释说,“万一笔芯没有墨水了,到时候再找,来不及记录了”。

从李春雷随身携带两支笔的习惯可以看出,其成功的背后是努力与付出、细心与认真,正是因为付出比常人更多,其成为闻名全国的报告文学作家、两获鲁迅文学奖,也就不奇怪了。

一次,我和襄阳市作协副主席王大春偶然谈起此事时,他说襄阳市小小说作家尹全生也和李春雷有着类似的做法,他总是随身背着一个黄色的帆布挎包,里面永远都会装着本子和笔,只要听到有趣的故事,就会立即记下来。凭借坚持不懈地积累素材,尹全生成为国内名噪一时的小小说作家。

对文学创作而言,积累素材的过程,就像化蛹成蝶的过程,或者像火山积聚力量的过程,只有力量积蓄到极限,方能喷涌而出。这个积累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记录,不断地搜集,方能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而这个过程需要有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恒心,方可功成。

唐代诗人李贺,“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正因为他日常观察细心和每有灵感便记录下来,并持之以恒,才成就了“诗鬼”的美名。无独有偶。宋代诗人梅尧臣,随身带着一个号称“诗袋”的布袋,游玩或者行走途中,一旦有所得,便记下来投入袋中,之后再慢慢斟酌修改,写出了不少名篇佳作。

随听随记、随得随记、随感随写,既可以不断积累素材,更可以捕捉一闪而过的灵感,避免错失机缘。

南宋诗人陆游,每有奇思妙想时便及时记下来置于诗囊中,他在《初寒》一诗中写道:“作诗老恨无奇思,时取囊中断稿看。”等到创作枯竭,或钻进死胡同,或缺少创意时,把原来记下来的一些不完整的诗稿拿出来看看,便会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重新迸发创作的激情。因为对创作中这种偶然闪现的灵感有着深刻体悟,他在另一首诗中写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灵感一如滑过暗夜星空的流星,如果不及时记载下来,一旦错过,你就可能会抱憾终身。

小的时候,父亲常说,好记性抵不过烂笔头,就是希望我们养成随时记录的好习惯,避免遗漏重要的事情。这种方法,在文学创作中,尤为实用。

在文学创作中,经常会出现灵感一刹那间闪现的时候,当那些好的构思、好的想法、好的诗句突然出现时,应当尽快记录下来,然后,再慢慢打磨,就有可能成就一篇好文章、一首好诗歌。如果不及时记下来,等到以后再写时,就会少了灵性,失去了“诗眼”,后悔莫及。但不少作家对此却不以为然,总认为自己有着聪慧的大脑、过人的想象、强悍的记忆力,对一些福至心灵、突然而至的灵感不是想着及时记下来,而是轻漫漠视,总想着以后写作时肯定会记起来。殊不知,灵感往往是一瞬间的事,往往是突然而来、倏然而去,并不能被人随心所欲地控制,如果不及时记下来,就会很快逃遁,并有可能永远不会再来,从而错失奇思妙想,一篇奇文妙诗可能因此失之交臂了。

文章自古辛苦事。一名作家要成名成家,写出不朽的名篇巨著,还须平时下得苦功夫,既像李春雷那样随身备两支笔,更要像李贺那样随身带上一个“诗囊”,随听随记随想,长此以往,方能成为一名有所作为的作家。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