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7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块怀表见证英烈精神
本报记者 吴 浩

在重庆市綦江区永城镇中华村,有一座四合院格外引人瞩目。这就是王良将军故居。

“上井冈驰骋闽赣红四军骁将英勇善战,战黄洋克敌龙冈好干部王良屡建功绩”,这是王良故居门口的一副对联,也是对王良将军短暂而辉煌的一生的高度概括。

王良,1905年生于綦江永城镇。青年时代,王良受五四运动和其叔父王奇岳革命思想的影响,立志救国救民。1926年,他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5期。1927年8月份,王良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份,参加三湾改编和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并跟随毛泽东进军井冈山,为建立巩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过突出贡献。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中,王良英勇善战,功勋卓著。

綦江区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陈平介绍说,王良是中国工农红军创建初期著名的军事指挥员。

走进故居,一块怀表背后的故事,让再走长征路的记者感受到了王良将军心系革命的拳拳之心。

1930年12月份,蒋介石调集1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第一次大“围剿”。当时,作为红十师师长的王良,坚决执行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作战方针,率红十师东渡赣江,退守革命根据地,待机歼敌。12月30日,王良率领红十师迂回敌之侧后,配合兄弟部队发起猛攻,一举全歼国民党军18师师部和两个旅,俘敌90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9000多件,活捉了敌军前线总指挥张辉瓒,取得了红军第一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为此,毛泽东同志欣然题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以作纪念,留下了“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住了张辉瓒”的壮丽诗篇。

为表扬王良的卓越战功,毛泽东、朱德决定,把缴获的张辉瓒的怀表、钢笔嘉奖给王良。王良激动地表示:“我要一直带着它们直到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此后,王良一直把这块怀表珍藏在自己身上,并带着它参加第二次、第三次反“围剿”。

1932年3月份,王良被提任为红四军军长,他和政委罗瑞卿率部参加漳州战役,短短10多天就歼灭敌军4个团,缴获了两架敌机和大量军用物资,取得红军东征福建的巨大胜利,为红军第四次反“围剿”作了充分的物资准备。他所率领的红四军被老百姓誉为“铁四军”。

1932年6月份,蒋介石向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6月13日,王良率红四军奉命回师赣南根据地途中,经福建武平县大禾圩时遭到敌人猛烈攻击。王良亲自到前沿阵地侦察敌情,被敌人的流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年仅27岁。临终前,王良艰难地从怀里掏出毛泽东、朱德同志奖励给他的怀表、钢笔转交给政委罗瑞卿,并嘱咐“这表和钢笔留给你,你替我把它带到胜利……”

1932年6月15日,在王良的追悼会上,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了王良的一生,赞扬“王良是一个好干部”。

1959年10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典这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亲手将王良遗物交给党中央,完成了王良带着怀表直到中国革命胜利的遗愿。如今,记录着王良显赫战功的怀表,一直存放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成为王良将军为党和人民事业英勇献身的历史见证。

“我的伯父虽然在27岁就牺牲了,但他身上不怕牺牲、勇于担当的优良品质一直影响着我们,我们会把王良将军的革命精神作为家风代代传承下去。”王良将军的侄儿王显波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