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7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目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产值约35万亿元——
且看农民的“第四次创造”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乔金亮
7月18日,江西省万载县康乐街道绿博生态园,农户在采摘葡萄。眼下,该果园种植的30多亩葡萄大量成熟,进入集中采摘季节。 近年来,万载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农旅融合”、观光采摘等产业模式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增收。 邓龙华摄(中经视觉)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经历过三次动能转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交互渗透,要素跨界配置、产业跨界融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新的趋势,形成了“合”的动能。目前,农村产业融合是继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之后农民的“第四次创造”——

连日来,乡村产业振兴的政策红包不断。不久前,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给乡村产业带来多重利好。农业农村部日前发布,实施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和家庭农场培育计划,中央财政拟安排100亿元资金,重点支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创建特色品牌、建设特色产品基地等。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要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尽量留给农民。力争用5至10年时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实现较大幅度提高,乡村产业振兴取得重要进展。

农村二三产业蓬勃兴起

产业旺,乡村兴。在日前举行的全国乡村产业振兴推进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说,乡村产业发展已取得积极成效。2018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14.9万亿元,乡村休闲旅游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一批彰显地区特色、体现乡村价值的乡村产业正成长壮大,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江苏省扬州市长塘村素有“江苏最美乡村”之称。近年来,该村立足优美景观,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琴筝产业,形成了集文化创意、乡土人才、乡村旅游为一体的格局。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超3万元。无独有偶,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建立了62个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包括了农业观光型、休闲采摘型、古村风情型、科普示范型等多种形态。如今,全县休闲农业总面积10余万亩,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健全的乡村旅游产业链。

“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各地推进乡村旅游,让农业有文化说头、有休闲玩头、有景观看头。目前,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达388个,聚集村已达9万多个。据测算,201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超30亿,成为乡村产业新亮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分析:“过去我们对农业的休闲观光、生态涵养、文化传承等功能开发不够。要用好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挖掘农业多元价值。”

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业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和市民,是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的“腰”,也是乡村产业中潜力最大、效益较高的产业。近年来,产地初加工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国近10万个种养大户、3万个农民合作社、2000个家庭农场、4000家龙头企业,建设了15.6万座初加工设施,新增初加工能力1000万吨,果蔬等农产品产后损失率从15%降至6%。

不过,我国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依然较低,加工副产物60%以上没有综合利用。据测算,通过精深加工可以使粮油薯增值2至4倍,畜牧水产品增值3至4倍,果品蔬菜增值5至10倍。专家建议,要组织开展公共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推广,创制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装备,推介“原料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等模式,发展“厨房经济”“餐桌经济”,构建从田头到餐桌的全链条供给模式。

破解“人、地、钱”难题

不久前,农业农村部组织了5个调研组,深入10个省份开展调研。不少农业经营主体反映,在要素支撑上面临一些困难。投融资机制缺失,不少企业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用地瓶颈多,不少企业没有用地指标,不仅有比例、总量和土地类型限制,还有年限短、回报少等问题;人才技术获得难,不少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导致对口的技术专家难找。

余欣荣认为,要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吸引更多资金、人才、土地等资源向乡村汇聚,解决乡村产业发展的“人、地、钱”难题。落实人才政策,加大高素质农民培训力度,支持职业院校扩大农村定向招生,建立健全科研人员校企、院企共建双聘机制,强化乡村产业发展人才保障。落实财政金融支持政策,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推动县域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重点支持当地发展乡村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照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产业发展基金,满足乡村产业发展资金需求。

“截至今年5月末,全国涉农产业贷款余额达14.67万亿元,5年来增长40.7%。前5个月,农业保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75.64亿元,提供风险保障1.98万亿元,参保农户6959万户次。”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祝树民说,要科学设定考核目标,要求银行单列信贷计划,加大乡村产业振兴支持力度。督促银行建立续贷、尽职免责等内部管理机制,明确涉农贷款不良贷款容忍度、资本管理等差异化要求。今后要鼓励金融机构改进服务模式,开发适合乡村产业振兴的银行保险产品,不断提升乡村金融服务质量。

针对用地难题,自然资源部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允许各地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中预留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用于村民居住、农村公共公益设施、零星分散的乡村文旅设施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等。多部门引导地方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倾斜支持力度,探索针对乡村产业的省市县联动“点供”用地政策,开展县域乡村闲置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土地资源支持乡村新产业发展。

融合发展驶上快车道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动能转化经历过三次。”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司长曾衍德说,上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形成了“分”的动能;90年代中后期,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形成了“流”的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交互渗透,要素跨界配置、产业跨界融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新的趋势,形成了“合”的动能。目前,农村产业融合是继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之后农民的“第四次创造”。

“人在干、数在算、面朝屏幕背朝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让乡村产业呈现“农业+”多业态的发展趋势。“种植+”林牧渔,形成循环型农业。“农业+”加工流通,形成延伸型农业。“农业+”文化、教育、旅游,形成体验型农业。“农业+”信息产业,形成智慧型农业。目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产值约35万亿元,各地积极发展产业融合类项目。江西省定南县引导农民通过租赁、合作、入股等形式参与融合发展,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浙江省缙云县试行民宅两权分离、收益共享机制,提高了农民的融合发展收入。

余欣荣表示,要建设乡村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镇域产业集群,力争用5年时间,建设1500个农业产业强镇。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再认定一批一二三产融合、产加销游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将小农户融入大产业、小企业融入大集群。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引导龙头企业建立精深加工基地,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强县,改变目前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

广东省委常委叶贞琴介绍,围绕“百园强县、千亿兴农”的目标,广东聚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集群。2018年至2021年,省财政计划投入100亿元建设20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已在粤东西北15个市启动建设10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珠三角6市自筹资金建设19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全省实现了一县一园的总体布局。当前已有超过90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农户205万户,实施主体自筹资金共187.76亿元。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