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南,这里的人们习惯把海拔较高的平坝称为“盖”,川河盖就是一座形似桌子的大山。从秀山县城出发,通过弯弯曲曲的“45道拐”盘山公路,记者来到位于涌洞乡楠木村的秀山县红军川河盖战斗遗址。在楠木村楠木组漆树林,矗立着红二、六军团黔东独立师川河盖战斗纪念碑。80多年前,黔东独立师在此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赤胆忠心的悲壮战歌。
1934年10月下旬,红二、六军团会师南腰界,重新组建黔东独立师,王光泽任师长,段苏权任政委。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策应二、六军团主力东进湘西,黔东独立师激战印江、沿河、松桃等地,突破敌人围追阻击,进入秀山县。
秀山县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喻再华向记者讲述了川河盖战斗的故事。1934年11月28日拂晓,300多名黔东独立师将士冒着大雾疾进,准备以最快速度进入湖南。行至楠木村大板场时,遭到当地反动民团的拦截。红军将士虽然英勇奋战,但由于大雾笼罩,弹药缺乏,20多人壮烈牺牲。为保存革命力量,王光泽决定将部队分为两路行动,红军在迂回行进中再次遭到堵截。
这是一场悲壮的战斗。当时黔东独立师只有300多人,其中还有部分丧失战斗力的伤员。他们面对的是十倍于己的军阀部队以及穷凶极恶的地方反动民团组织。激战后,最终独立师仅有几十人突围,分批进入湖南保靖县的野猪坪,向永顺方向前进。
王光泽一部被冲散后,他只身一人在涌洞乡住了两天,化装成卖海椒的农民,去湖南找红军主力,不幸被俘。敌人知道捉住的是黔东独立师师长王光泽后,对他软硬兼施,逼供、诱降。王光泽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1934年12月21日,王光泽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潭邬家坡英勇就义,年仅31岁。
秀山县楠木村党支部书记陈绪平带着记者来到大板场红军烈士墓。“这里掩埋着七八个红军的遗体,是当时的村民把牺牲的战士掩埋于此。”陈绪平说。
“川河盖一战,独立师战士们浴血奋战,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而大部伤亡、失散。但他们有效牵制了敌人,策应了红二、六军团东进。”喻再华说。
黔东独立师长期转战川黔边区,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下,同川黔边区人民生死与共,军民亲如一家,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在秀山县雅江镇江西村苏家坡,有一个“红军洞”。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是一个高约一米五、深约七八米的洞穴,四周植被茂密,十分隐蔽。苏家坡土家族老乡李木富的儿子李之文向记者讲述了父亲救护段苏权政委的往事:“那年我父亲34岁,他将左脚踝骨被子弹打穿的独立师政委段苏权背至灵官庙救治。后来又将他藏在这座洞穴躲避追捕。”李木富夫妻每天为段苏权送药送饭。段苏权养伤一个多月后,拄着拐杖安全离开了雅江镇。
为了永远铭记土家族老乡救护红军的事迹,1984年,秀山县政府送给李之文一幅牌匾,写着“红军的亲人”,现在牌匾已经传到李之文的儿子李叶川手中,被视为“传家宝”。
“红军黔东独立师烈士的英魂映照着秀山的山山水水,我们将继承和发扬他们对革命无限忠诚的精神。”据陈绪平介绍,每年清明节和“七一”党的生日这天,县里的党员干部会来到川河盖纪念碑敬献花圈,缅怀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