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的“空中丝路”,是众多追梦者不懈努力托举起来的。郑州机场的第一支货运组板队就是其中的代表。
货物组板是货机保障的重要一环。组板看似不起眼的体力活儿,其实是个并不简单的技术活儿。组板要横平竖直,棱角分明,不偏不斜,网格不能太大,松紧适度,拆掉网绳后货物不倒。组不好板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影响飞行安全,还会造成经济损失。
郑州机场直到2005年起才开始有“货运”的概念,当时也只有一些物流企业零散的包机业务,相关操作都是企业自行完成的。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大量救灾物资要从郑州机场通过货运包机运抵灾区。当时8个货机600多吨货物,因为员工不会操作,很多组好的板拆了装,装了拆,包括机关职能部门的员工一起上阵、手忙脚乱整整10天才弄完。“没想到货机这么复杂。这件事对我们触动很大,下决心一定要拥有自己的专业保障队伍和人才!”河南航空货运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吴自斌说。
当时的货机业务并不是主业,要成立货机保障队伍纯粹是自我加压。更难的是找人,当时机场里没有人干过货运组板。吴自斌听说一个叫王勇的小伙子接触过货机业务,但是王勇当时在航空港区夜市上练摊儿做餐饮,生意很红火,吴自斌去了两次都没好意思张口,第三次终于硬着头皮说出自己的想法,没想到王勇很痛快地答应出山:“太好了!我就爱干货运这一行!”有了队长,又召集那些在外地打工搞过货运的老乡,终于凑起了18个人。
从零起步,没有经验,但这18个人带着任务到处学习,几年间到各地机场学习了七八十次。有的地方给出的条件很苛刻,只接受短暂参观不接受学习,王勇他们软磨硬泡,自告奋勇给对方打下手。为了不给对方添麻烦,他们根据当地机场的操作时间,中午进入货站,一直待到晚上九十点钟。怕中途出去不再让进入操作现场,他们就自带面包。
功夫不负有心人,18个人练就了一身硬功夫,组板速度超过了很多大机场。起步阶段,每个人都是身兼数任,货机装卸、货物组板、叉车驾驶……大家一点点儿抠细节,设立操作规范。由于当时的基础设施不完备,反而逼出来不少个性化的创新,使得郑州机场建立起自己的优势。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2012年,郑州机场制定了“货运为先,以客带货;国际为先,以外带内;以干为先,公铁集输”的“三为先”枢纽发展战略,推动了机场货运能力的快速提升。从最初的18个人,到如今达到了近千人的货运保障规模,理货、配载、监装、监卸,岗位职责进一步细化。
近些年,郑州机场承运了包括海豚、羊驼等特殊货物。通过自主创新,郑州机场不断刷新超长、超重货物保障纪录,成为国内货代企业操作特殊货物的首选机场。
今年3月,应全球最大的航空地面服务及货运服务供应商SWISSPORT公司邀请,郑州机场派王勇和另外一名业务骨干王磊赴日本东京成田机场进行为期73天的业务交流指导,包括货运现场组板作业。从四处学艺到向国外输出经验,折射出郑州机场的飞速进步。
正是一大批奋斗者,让郑州机场的货机飞了起来,让中原腹地展开开放的翅膀,越飞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