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区域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7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优势产业“引进来” 特色产品“走出去”
各地农业援青项目效果凸显

本报讯 记者马玉宏从青海省农业农村厅获悉:随着新一轮省市对口支援青海合作备忘录签约和推进落实,农业援青从“输血”式支援向“造血”式支援转变。通过合作拓展,方式创新、项目对接、人才交流等促使农业援青项目落地,效果凸显。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4年以来,北京、上海、江苏等援青省市探索实施了一批设施农牧业、生态畜牧业、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八大类产业81个支援项目,投入资金9.3亿元,约占援青资金总量的20%。同时,江苏东西部合作企业签约项目9个,签约资金8.5亿元,到位4.4亿元。上海援建班玛县江日堂温棚蔬菜项目,成为果洛藏族自治州规模最大、设施设备最齐全的温棚蔬菜生产基地。西宁市与四川省农委签约发展“飞地”产业,每年向青海供应新鲜蔬菜2万吨,缓解了冬春西宁市蔬菜供需矛盾。海东市与安徽省签订协议,在设施农业、种业发展方面开展合作。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与甘肃、西藏等农口部门和高等院校交流合作,实施重点领域人才合作,着力推进牦牛、青稞等产业振兴。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玉虎说,农业援青启动后,各援青省市在援助方式上均有所创新。如北京在新发地建立“青海之窗”,上海市支持果洛建设标准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天津市支持黄南建成尖扎葡萄育苗基地和泽库有机畜棚基地,江苏推进“苏企入青”“青货进苏”,浙江在嘉兴世界水果城打造了柴达木枸杞一条街,山东实施海北州“千牛万羊”入鲁工程。各省市积极设立窗口,积极借助展会平台,推动了青海特色优势产品“走出去”。

多年来,各对口支援省市通过干部挂职、技术服务、人才培训等方式,为受援地农牧业发展注入先进要素,进一步优化了青海藏区农牧业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结构。通过引进来、跟上去、资金注入等方式培训各类管理人才、致富人才和专业人才1200余名,一批立足区域优势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和市场等项目成功嫁接,青海借外力、增内力,多层次、多形式合作交流新局面逐步形成。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