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来到诺华公司位于北京昌平的工厂。厂长王瑞彬告诉记者:“诺华在中国有3个生产工厂,其中昌平工厂是公司在中国最大的固体制剂生产基地,主要原研药和新药均在这里生产。”
总部位于瑞士巴塞尔的诺华公司是全球知名的医药健康企业,业务遍及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拥有10.5万名员工,超过7.5亿名患者受益于诺华产品。一直以来,诺华在探索新药物的过程中,积极运用创新科学和数字化技术,以期实现“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延长人类寿命”的目标。
诺华昌平工厂的厂史要从32年前说起。1987年,瑞士汽巴嘉基公司与北京药物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并于1988年开始建厂,第一批产品于1993年进入中国市场。2006年,昌平工厂成为诺华全资公司。2008年和2013年,诺华昌平工厂先后投入约5000万美元两次进行扩充,添置了更多生产线与测试设备。
“昌平工厂的设备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自动化程度很高,能够很好控制产品品质,操作起来也更安全。”王瑞彬告诉记者,诺华昌平工厂是整个诺华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在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和供应等方面均有不俗表现。同时,昌平工厂还有完整的生产链,从原料到最终产品“一气呵成”。
记者在工厂有关负责人的带领下来到生产车间,迎面便看到了详细的参观须知。比如,因为要换连体服,不建议女士穿裙子;不能穿高跟鞋;全部随身物品包括手机均需锁在会议室内;进入结晶生产区的人员不得化妆、佩戴饰物;留有胡须的男士在进入生产区域或其它指定区域前,要配备防护装备。“科学管理的前提是规范管理,所以我们的规定‘严格到胡子’。”这位负责人表示。
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记者戴上一次性帽子、鞋套和外套,“全副武装”地走进了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只见墙上贴着多张工作计划与生产进度表,所有内容都采用中英双语。车间里几乎见不到工人,只有大大小小的罐子和不停运转的生产线。
据车间负责人介绍,制药流程分为四部分。首先是“制粒”,即将药物活性成分与淀粉等辅料充分混合制成小颗粒状,具体方式可分为湿法制粒和干法制粒;其次为“压片”,即将小颗粒在模具中压成片状或其他形状;其三为“包衣”,即将制成的片剂喷涂上色。为啥要给药品包衣上色?车间负责人告诉记者,有些病患一天要吃好多种药,如果都是一种颜色,很容易搞混。给药片穿上不同颜色的“衣服”,能够帮助患者辨别药品,这是对生命安全负责的一种表现;最后一道工序是将片剂包装,并用铝箔密封。只见生产线上“列队移动”的药品自动“步入”药盒,药品说明书也“自觉行动”,一盒盒包装好的药品集结在生产线的末端,等待发往各地。
王瑞彬告诉记者,近年来,昌平诺华工厂持续改进流程,不断提高药品产量。同时,诺华公司还不断将新药引入昌平工厂生产,昌平工厂的产量连续5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14年,我们拿到了‘诺华技术应用制药奖’,这是公司生产部门的最高奖项;2016年我们又拿到了整个诺华生产方面的年度奖。今年,我们将生产2亿零400万盒药,如果换成片剂和粒,大约为一年15亿粒/片药的规模。”目前,该厂主要为中国市场服务,同时兼顾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产品质量是我们立足市场的保障。只有生产出高质量的药品,患者才会信任我们、用我们的药,企业才能更好生存和发展下去。我们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药品在昌平工厂生产,满足更多中国患者的需要。”王瑞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