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的“国际范”又有了新“标签”,今年首次成为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准战略合作伙伴。
此次论坛年会期间蒙牛很活跃,活动一个接一个。7月1日下午,蒙牛与乌拉圭乳业在大连签署经贸合作框架协议,未来两家企业将就乳制品相关贸易开展多项合作。这也是蒙牛加速国际化布局的重要落地举措之一。7月1日晚,蒙牛集团举办了“蒙牛之夜”系列活动,邀请众多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如何推动乳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从“中国牛”到“世界牛”,蒙牛近年来在国际化道路上一直步履稳健,有效推进。就蒙牛的国际化发展之路、中国乳业发展现状以及经济全球化等问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了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
卢敏放表示,蒙牛创始人当年就提出,要做内蒙牛、中国牛、世界牛。今年是蒙牛成立20周年,蒙牛基本上已经实现了从内蒙牛变成中国牛,而且连续两年进入世界乳业十强。今天,中国乳业已经开始与世界乳业融合,这是从资源端到生产端再到消费端整个上下游的融合。这种融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Global for China”,全球资源为中国。中国是乳业进口大国,与大洋洲、欧洲、美洲乳业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另一个是“Global for Global”。早在2005年,蒙牛已经开始进入东南亚市场。现在蒙牛产品已经销往加拿大、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蒙古等多个国家。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蒙牛积极参与其中。2015年,蒙牛在位于新西兰北岛中部怀卡托地区的雅士利新西兰工厂正式投产。
卢敏放总结说,这不是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第一,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第二,这是一个品牌输出的过程;第三,这是一个全球融合,让蒙牛品牌更多地得到消费者信任的过程。
卢敏放拥有多年跨国公司工作经历,对经济全球化有着独特视角。他认为,全球化是大趋势,不可阻挡。一些民生产品、食品全球化程度已经非常高。中国乳制品消费如果达到日本的消费水平,大概还要2倍到3倍的消费量。如此庞大的消费量,除了增加本土牛奶供应外,势必要将产业链延伸到全球。
卢敏放对中国乳业的未来也很乐观,“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也将孕育全世界最大、最好的品牌,大品牌未来也会更好地支持大市场。这是中国市场肯定会出现的一种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