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9年9月“海辽轮”起义回到祖国怀抱,新中国成立以来,海运业一路劈波斩浪。期间,我国海运行业的重要企业——中国远洋海运集团现已成长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航运企业。航运事业孕育出的海运文化,则成为滋养强国梦的巨大精神财富。
“浮动国土”展示开放中国
走向海洋、拓展中外经济交往,一直是中远海运集团的使命和职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赋予广阔的“蓝色舞台”以新的时代内涵。跨越大洋的中远海员们,在与外界的交往中增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了解,在合作共赢中推动文明的进步。
“以港口为例,一个港口的每万吨吞吐量可以带来不少就业岗位,对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作用巨大。”中远海运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许立荣说,现在全球最大吞吐量的货物港口,主要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港口建设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要让更多沿线国家分享中国成功的经验。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推动“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是中远海运担负的国家重托与时代使命。
如果说贸易与投资是“一带一路”上流淌的血液,那么承担了全球90%贸易量的海运网络就是动脉和毛细血管。作为推动“一带一路”落地最成熟的产业力量,海运充分发挥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骨干作用。中远海运始终把国家使命与社会责任摆在重要位置。“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们以‘义’字主导价值观,见利要思义,不义则不为。”许立荣说。
在中远的每艘中国籍船舶船尾,都悬挂着五星红旗。每艘中远船舶都是一块块“浮动的国土”。祖国的名山名川,都成了中远船舶的名字。邮轮、散货轮、集装箱轮,海字号是散货船,湖字号则是邮轮,河字号是集装箱轮。“中远海运开拓号”“中远海运拼搏号”等船名,成为时代精神的体现。“中远汉堡轮”“中远旧金山轮”等船舶,如同流动的名片,向世界展示开放、合作的中国。
打造完整产业链
中远海运目前拥有六个“世界第一”:总运力规模世界第一,干散货、邮轮和杂货特种船队运力世界第一,同时还是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码头运营商,全球最大的船员管理公司。
从4条老旧二手船开始艰难创业,到全球最大的特种运输公司,中远海运特运正是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写照。“举重若轻的实力,举轻若重的精神”,中远海运特运倾力打造全球综合实力最强的特运公司。
2013年,中远海运特运“永盛轮”开启北极破冰之旅。北极对于中国远洋商船来说是一个禁区。船员们以坚强意志,跨越天堑,成功打通中国往返欧洲北极新航线,较常规航线节省航行时间108天。
从商船首航,到双向航行,到常态化规模化,北极航行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得到进一步挖掘。2013年至2018年之间,中远海运特运共22艘次船舶成功航行北极东北航道,作为国内最早开展极地航行的航运公司,中远海运特运积累了丰富的极地航行经验,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同时运营南北极航线的航运企业,对于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走出去”、欧洲货物出口远东、繁荣亚欧贸易,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很多设备要从国外进口,迫切需要发展自己的远洋船队。如今,中远海运特运公司也在不断承担重大的国家重要物资、重要任务的运输项目,见证着新中国70年来从技术“引进来”到满怀底气“走出去”的历程。近年来,中国远洋海运特运公司圆满完成巴基斯坦核电站全程物流运输任务就是经典案例。
面向未来,追求卓越,中远海运在创新的道路上不会停步。发挥全球网络优势和资源优势,与全球客户及合作伙伴共谋发展,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中远海运将在国际航运市场上发出更加响亮的“中国声音”。
“支部建在船上”
船舶党建,是中远海运的优良传统。从原中远、中海成立初期开始就坚持着“支部建在船上”的做法。无论企业制度、人事制度如何变化,坚持配备船舶政委的制度、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的地位从未改变。
船舶党支部提出了“把文章做在人上”的理念,要带出一支平时看得出、关键时刻冲得上的党员队伍和一支能打硬仗、吃苦耐劳的船员队伍。
对于远洋船员来说,长时间在海上漂泊,家中事务难以照顾,船员党员也很难定时参加陆地上的党组织活动。对于长期在海上的这些人来说,家庭和工作不能兼顾。无论科技如何发展,远洋行业这方面的问题仍无法彻底解决。同时,海上生活也相对枯燥,船员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有鉴于此,公司对船员的关心程度越来越高。在“常荣口”这条有20年历史的汽车船上,公司配备了健身房、乒乓球室、阅览室、卡拉OK,丰富船员业余生活。船舶政委还定期在船上开展组织生活,集体学习时政理论知识。党委还在全国各地成立家属站,定期请家属来站里开展活动。同时,每条船上一般有不少于5名党员,航标系统有党建模块,船上有党建园地。
船长、轮机长、政委是一艘船上最重要的“掌舵人”。3个岗位的着装各不相同,锚是船长的标志,螺旋桨是轮机长的标志,政委则是五角星。船上为了方便称呼,许多岗位的简称都变成了两个字,如水手长叫“水头”,“水手的头”之意;技工长叫“技头”。这些行话,既是岗位小名,也是同事间亲切的称呼,充满情感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