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经济与法 上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2019年6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合成毒品滥用呈蔓延之势,滥用毒品种类和结构有新变化——
全民禁毒任重道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姜天骄

我国目前吸毒人数有多少?毒品来源主要是哪里?禁毒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本报记者从国家禁毒办了解到相关情况,回应读者关切。

新增吸毒人员减少

据了解,2018年,我国现有吸毒人数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8%,首次出现下降。尽管治理毒品滥用取得一定成效,但合成毒品滥用仍呈蔓延之势,滥用毒品种类和结构也发生了新变化。

从国家禁毒办公布的最新数据看,我国毒品滥用人数增速减缓但规模依然较大,新增吸毒人员减少。截至2018年底,全国现有吸毒人员240.4万名(不含戒断三年未发现复吸人数、死亡人数和离境人数),同比下降5.8%。其中,35岁以上114.5万名,占47.6%;18岁到35岁125万名,占52%;18岁以下1万名,占0.4%。2018年新发现吸毒人员同比减少26.6%,其中35岁以下人员同比下降31%,有30个省(区、市)涉毒违法犯罪人员中未成年人所占比例下降,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成效继续得到巩固。

此外,大麻滥用人数增多,冰毒成为滥用“头号毒品”。在240.4万名现有吸毒人员中,滥用冰毒人员135万名,占56.1%,冰毒已取代海洛因成为我国滥用人数最多的毒品。截至2018年底,全国滥用大麻人员2.4万名,同比上升25.1%,在华外籍人员、有境外学习或工作经历人员及娱乐圈演艺工作者滥用出现增多趋势。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为迷惑公众,一些毒贩不断翻新毒品花样,变换包装形态,“神仙水”“娜塔沙”“0号胶囊”“氟胺酮”等新类型毒品不断出现,具有极强的伪装性、迷惑性和时尚性,以青少年在娱乐场所滥用为主,给监管执法带来很大难度。据国家毒品实验室检测,全年新发现新精神活性物质31种,新精神活性物质快速发展蔓延也是目前全球面临的突出问题。

国家禁毒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毒品滥用不仅给吸毒者本人及其家庭带来严重危害,也诱发盗抢骗等一系列违法犯罪活动。长期滥用合成毒品还极易导致精神性疾病,由此引发自伤自残、暴力伤害他人、“毒驾”等肇事案件时有发生,给公共安全造成风险隐患。

国内制毒得到有效遏制

毒品来源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经过连续开展打击整治制毒犯罪专项行动,国内制造合成毒品犯罪受到有力打击,制毒活动受到有效遏制,传统重点地区制毒活动大为收敛,制毒产能大幅下降。以广东为例,全年共破获制毒案件42起,打掉制毒窝点28个,缴获毒品1.65吨,同比分别下降70%、56%和71%。但是,制毒活动有不断向其他管控薄弱地区转移的苗头,以往较少发现制毒活动的西北、东北地区制毒活动上升明显。合成毒品和制毒物品的获取难度加大,出现掺杂掺假、多点拼货、价格上涨等情况。

此外,制毒物品流入制毒渠道问题受到遏制,但流失风险依然很大。2018年,我国各级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制毒物品流失问题严格监管、严密追查、严厉打击,全年共破获制毒物品案件1157起,缴获各类制毒物品1.1万吨,同比分别上升1.6倍和3.5倍。但受制毒原料需求旺盛的影响,国内非法生产、买卖、运输和走私制毒物品违法犯罪活动依然活跃,一些不法分子注册化工类“皮包公司”“空壳公司”,并开设贩卖化学品的网店,通过网上联系获得各地化学品买家订单,再从网上订购各地化工产品经销企业的原料直接发往下家,或租用无证经营的“黑仓库”对管制化学品改换包装后,通过物流发往各地。

境外输入仍然是我国毒品的主要来源。“金三角”“金新月”和南美等境外毒源地对中国“多头入境、全线渗透”的复杂态势仍未改变,境外毒品向我国渗透呈进一步加剧势头。特别是境外贩毒势力与境内贩毒团伙结成贩毒网络,贩毒团伙结构更加复杂,贩毒路线不断变化,贩毒规模不断扩大,贩毒手段不断升级,现实危害和潜在威胁进一步加大。

记者了解到,境外毒品来源主要有4个方向:一是“金三角”毒品渗透加剧,合成毒品入境增多。二是“金新月”毒品产量高,海洛因走私入境时有发生。虽然“金新月”海洛因入境查获较少,但其一直尝试开辟从新疆边境地区直接渗透或迂回中东、西南亚、非洲国家通过航空渠道“点对点”入境广东的渗透渠道和路线。三是南美大宗可卡因过境中转情况突出,缴获量增长迅猛。南美可卡因经海路从东南沿海港口贩运入境后再采取“蚂蚁搬家”等方式贩往香港、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与此同时,也有少量可卡因通过航空等渠道向中国渗透。四是北美大麻走私入境上升明显,对我国构成新的威胁。加拿大宣布大麻“合法化”以及美国多数州宣布娱乐和医用大麻“合法化”以来,从北美洲向中国走私大麻案件增多。2018年,中国共破获通过国际邮包从广州、上海、成都等地入境的大麻案件125起,缴获大麻及各类大麻制品55公斤。嫌疑人多为在华外籍留学生、留学归国人员或有境外工作经历的人员,他们多通过互联网从境外毒贩处订购,再通过国际快递贩运至国内。部分国内不法分子还利用境外网站学习大麻种植技术,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大麻种子在境内进行种植并贩卖。

“互联网+物流”成贩毒新方式

据统计,2018年,中国共破获走私、贩卖、运输毒品案件7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9.8万名,缴获各类毒品41.8吨,同比分别下降31%、14.8%、36.6%。随着互联网、物流寄递等新业态迅猛发展,不法分子越来越多地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全方位利用陆海空邮渠道走私贩运毒品,渠道立体化、手段智能化突出。

“互联网+物流”已成为贩毒活动的主要方式。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发布、订购、销售毒品和制毒物品,网上物色运毒“马仔”,或通过物流寄递等渠道运毒,收寄不用真名,联络使用隐语、暗语,采用微信、支付宝、Q币等在线支付方式,交易活动“两头不见人”。2018年,中国禁毒执法部门在打击网络涉毒百日行动中,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2062名,缴获毒品247公斤。上海、江苏等地侦破多起利用智能快递柜系列贩毒案,贩毒分子收取毒资后将存有毒品的快递柜位置和取件密码通过手机发送给吸毒人员“取货”。一些不法分子甚至通过登录“暗网”进行贩毒,发现和打击难度大。

海上大宗毒品走私贩运增多。贩毒渠道涉及“海陆空邮港”,全年破获陆路贩毒案件5.12万起,占全国案件总数四成以上,缴获各类毒品28.7吨,占全国缴毒总量六成以上;铁路渠道缴毒203公斤,占0.29%;航空渠道缴获621公斤,占0.91%。海运运毒量大、隐蔽性好、机动性强,成为大宗毒品走私贩运的主要途径,2018年破获的5起特大海上走私贩毒案,每起案件缴获量都超过1吨。

贩毒人员流窜境外走私毒品入境增多。外流贩毒仍是毒品走私贩运的主要方式,有的外流贩毒团伙甚至流窜至缅北地区,走私毒品入境,全年共抓获外流贩毒人员2.44万名。公安部指挥侦办的“5·24”专案显示,一些外流贩毒团伙已在缅北地区坐大成势。这些团伙层级多、分工细,以高额回报为诱饵,通过网络招募无案底年轻人,将其诱骗至缅北后拘禁,以恐吓、敲诈等手段强迫其体内藏毒或携带毒品运往国内,操纵国内大部分海洛因消费市场。受境内外毒品价差带来的暴利诱惑,境外人员携毒入境增多,全年共抓获外籍贩毒人员1268名。2018年内地和港澳警方联合开展“猎剑—黑武士”行动,破案198起,抓获台港澳籍毒贩350名,缴获各类毒品8.6吨。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