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产经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6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家支招空港经济区建设——
“产城融合”助临空经济升级
本报记者 武自然 商 瑞

随着航空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临空经济区的规划和建设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目前,全国明确规划并进行建设的空港经济区约70个,年客运量超过1000万人次的37个机场均已规划建设了临空经济区,经批准的临空经济示范区已经达到14个。

在近日召开的第十一届中国临空经济(天津东丽)论坛上,天津东丽区宣布将规划建设33平方公里的东丽临空经济区,着力打造都市型临空经济新标杆。位于天津东丽区的滨海国际机场交通网络优势明显,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优良的区位优势将让天津东丽区的临空经济大有可为。

中国民航局机场司副司长张锐介绍,临空产业如何发展关键是正确处理机场与临空产业之间的关系,构建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

数据显示,每100万旅客将为区域创造1.3亿美元的收益,带来1000个直接和3700个间接的工作岗位,每10万吨货物将创造出800个工作岗位,每新增一个航班将增加750个工作岗位,20%的旅客会在机场区域食宿,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航空维修、酒店、物流、仓储、商贸等产业是临空产业的传统功能性布局,随着民航业与其他资源优化叠加,临空经济区正展现出更大潜力。”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副会长张春枝表示,全球研发的创新形态、国际文化产业的加速聚集,都为新时代临空经济发展赋能,高附加值、产业驱动的发展模式,需要民航产业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

“将世界上不同的国际化都市比较会发现。从结构上看,建设临空经济区,产业必然要向绿色、高质量的服务业转型,这将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更有利于打造国际化的都市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何建武说。

以北京的临空经济建设为例,首都机场临空经济示范区的模式值得借鉴。北京顺义临空经济核心区主任胡杰告诉记者,目前北京临空经济已经进入产城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产业园区和功能配套性园区融合发展。自2013年以来,北京逐步打造国际空港新城,截至2018年已有4000余家规模化企业落户,全年实现收入约3380亿元,带动26万人就业,到2025年,预计收入将达6000亿元。业内专家表示,随着中国经济体量不断扩大,面临的国际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发展临空经济将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产城融合”将延伸产业布局,临空经济借力“产城融合”将助力产业升级。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