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建政于1954年,现辖格尔木、德令哈、茫崖三市,都兰、乌兰、天峻三县和大柴旦行政委员会,共有44个乡镇(街道)、388个村(社区)。常住人口60万,其中户籍人口40.43万。因居青海湖以西,故名海西。州域总面积32.5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1.7%,主体为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系蒙古语,意为“盐泽之地”),盆地面积约占全州总面积的78.76%,故柴达木又成为海西州的代称。
海西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实现新跨越,2018年以来,以“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全景海西”为总体目标,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原则,深度对接全省“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文化旅游发展格局,依托“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充分借助外部智力,高起点定位,大手笔谋划,对全州及各地区旅游发展顶层设计,使我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融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重大项目高起点谋划、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实施。以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项目示范效应、区域产业优势互补,着力提升传统优势业态、培育战略新兴业态,促进大众创业,扩大市场主体总量,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文化旅游内涵不断充实,文化与旅游、体育、农业、工矿业水乳交融、协同发展,形成多元的集群融合发展态势。先后编制完成《全域旅游·全景海西发展规划》《海西州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印发《海西州加快全域旅游·全景海西的实施办法》《进一步加快海西州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决定》,实现了全域文化旅游发展顶层设计的新突破。坚持海西文化走出去,近年来,州县两级共举办各类文化旅游活动节庆1300余场次,其中国际性文化体育赛事14项,全国性文化体育旅游活动赛事35项,全省性31项,全州性300余项。在浙江开展3次文化走亲活动,州歌舞团先后赴法国、蒙古国、中国香港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赴银川、敦煌、肃北、阿拉善等地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文化走亲旅游推介演出活动40余场次,展示了海西新形象。坚持把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作为促进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相关产业互动发展的重要载体,持续举办体育品牌赛事活动,取得了以赛事聚集人气、宣传海西、展示形象的多重效益。海西州那达慕大会、青海省第五届民运会、青海省第九届农牧民篮球赛、“昆仑英雄”世界拳击金腰带争霸赛、全国成人游泳邀请赛、中国青海高原国际攀岩大师赛等重大体育赛事,提升了海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创造了海西体育旅游新业态。 (数据来源:海西州委宣传部)
近年来,海西州积极推动旅游业与多元历史文化融合,不断探索和拓展文化旅游产业联动合作空间,加强对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的相互发展。
海西历史文化资源积淀深厚,有三万多年人类活动的历史,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羌、氐、匈奴、鲜卑、吐蕃等各部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丝绸之路南道、唐蕃古道、吐谷浑王国等辉煌历史,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址或遗存。吐谷浑文化、吐蕃文化、德都蒙古文化及草原文化等都是海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及丰厚的遗产。截至目前,海西州共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7处,可移动文物1404件(套)。
海西民族民俗资源绚丽多姿,以那达慕、智格鲁如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孟赫嘎拉、藏历新年为代表的节庆文化,以摔跤、射箭为代表的体育文化,以“黑帐篷”为代表的游牧文化,以长调、拉伊为代表的歌舞文化,以及饮食服饰、手工艺品等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都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截至目前,全州共有国家非遗项目3项,省级项目34项,州级项目76项,县级项目389项,省级非遗传承基地1所,州级非遗传承基地34所。
海西旅游发展势头强劲,以打造知名文化旅游景点作为发展之基。将境内的茶卡盐湖、哈里哈图、金子海、可鲁克湖、外星人遗址、大柴旦温泉、鄂博梁雅丹地貌、都兰吐谷浑吐蕃古墓群、昆仑山国家地质公园、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等重点景区串联起来,开发以自驾、徒步、露营、溯溪、攀岩、登顶为主题的户外运动游,以考察地质地貌、探寻地理奇观、探秘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主题的科考探险游,以昆仑文化、德都蒙古历史文化、藏民族文化等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民俗体验游,以温泉养生、枸杞采摘、生态观光等为主题的休闲度假游,以寻根问祖、礼佛修德、探秘历史为主题的宗教朝觐游,通过游乐、采风、探险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旅游活动,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提升“大美青海·美丽海西”的知名度,最大程度地吸引了省内外游客到海西观光、消费,海西旅游人数快速增长、旅游经济总量逐年上升,成为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2018年,全州共接待游客1711.7万人次,同比增长24.5%,实现旅游收入98.7亿元,同比增长14.9%,分别是2013年的2.9倍和4.7倍,全州现有国家A级景区10个,旅行社16家,宾馆615家。其中,星级饭店71家;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71家。尤其是2015年至2018年旅游业“井喷”发展,成为重视程度很高、争取项目较多、开发程度较快、发展形势较好的时期。打响格尔木昆仑文化、德令哈德都蒙古文化、都兰吐谷浑吐蕃文化、天峻西王母文化、乌兰茶卡盐文化等产业品牌,水上雅丹、天空壹号顺利开园,察尔汗梦幻盐湖、金子海、翡翠湖、西王母瑶池等重点旅游项目进展顺利。茶卡盐湖景区荣登2018锦绣中国榜,获得“中国自然景观旅游胜地”“中国星空拍摄基地”荣誉称号,评选为“2018中国影响力景区”“2018全国百强智慧景区”和“2018神奇西北100景”,成为海西旅游“金名片”。将军楼主题公园成功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红色旅游景区。天空壹号列入全国金融支持旅游扶贫重点项目。海西州和格尔木市分别入围“2018畅游中国100城”榜单,重点景区成为了带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海西稳步增强文化产业实力,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支持文化产业多样化发展,文化产业销售收入每年增长20%以上。青海香巴拉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被命名为第五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德都蒙古文化展示中心、哈里哈图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项目列入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项目。争取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255万元,扶持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州共有文化企业450家,从业人员2500余人,其中列入省级重点项目文化产业库3家,州级35家。德令哈的蒙古族木雕、藏族唐卡,都兰的玛尼石加工,乌兰的盐雕、天峻的藏文化工艺品、服饰制作、煤精石手工艺品正迈向市场。“十三五”期间,组织州内重点文化企业“走出去”参加文博经贸活动10余场,扩大了海西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