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生态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6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放流中华鲟
2019年长江口珍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现场。本报记者 沈则瑾摄
放流的中华鲟最大个体长达2米。
本报记者 沈则瑾摄

本报讯 记者沈则瑾报道:主题为“同筑生态文明之基 共享乡村振兴之美”的2019年长江口珍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日前在长江口水域举行,共放流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178尾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7万尾。

自2004年以来,上海市连续开展中华鲟等珍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对长江口的生态修复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上海市还积极开展中华鲟放流效果评估,建立中华鲟放流技术规范体系,开创了设施放流的先河,取得了较好的标志信息回收效果。据了解,经过放流前的强化驯化,放流中华鲟能够适应野外生存环境,放流成效明显。

此次放流的中华鲟最大个体长达2米,是自2010年以来长江口放流个体规模最大的一次。放流的中华鲟均携带PIT芯片、T型标、锚标等体内体外标记,部分使用可脱落式卫星标志,以进行放流跟踪监测;放流的胭脂鱼为历年单次放流数量最多的。为加大对放流胭脂鱼的跟踪监测力度,对1.5万尾胭脂鱼采用了T型标记,是历年胭脂鱼单次放流标记量最多的一次。

据介绍,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基地二期将动工建设,将被打造成长江旗舰濒危物种的“生命方舟”、国际标杆珍稀水生生物保护基地。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