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上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2019年6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赣南原中央苏区对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胡日旺 马晓敏

1934年10月17日,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从江西于都集结出发,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长征。赣南作为原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为红军长征集结出发提供了人、财、物的大力支持,奠定了长征最终取得胜利的坚实基础。

赣南原中央苏区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集结出发地。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利。为保存红军有生力量,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主力红军退出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中央选择于都作为长征集结出发地,除了与战场形势、突围转移的方向路线和地形地势等有关外,更主要是考虑了于都县地处中央苏区腹地,革命开始早,群众基础好,红色政权巩固,既能满足安全保密等政治需要,又能从人力、物资方面对红军给予补充。

赣南原中央苏区人民为支援红军长征作出了巨大贡献和重大牺牲。当年仅240万人口的赣南苏区,就有33.1万人参加红军,60万人支前参战,33.8万人为革命牺牲,占全国革命烈士总数的7.5%。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中,赣南籍红军达5.6万多人,占总数的65%。为了支持红军长征,赣南苏区人民出人、出力、捐物,捐献稻谷84万担、被毯2万余床、棉花8.6万余斤、草鞋20万双,采购中西药品10万元,筹集军费150余万元。更令人难以忘怀的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渡于都河时,苏区群众组织大批慰劳队,自发拿出家中的门板、木料,帮助架起5座400多米长的浮桥,保障红军顺利渡河。

赣南原中央苏区留守部队全力掩护主力红军突围转移。为确保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顺利突围,长征前夕,留下项英、陈毅、瞿秋白、陈潭秋、贺昌等组成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率领留守红军接替主力防务,安置和保护留在苏区的红军伤病员。留守红军在强大敌人的包围下,同敌人斗争了5个多月,打击和牵制了国民党近20万军队,为保卫革命胜利果实、保存革命有生力量做出了重大贡献。

赣南原中央苏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是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随着革命斗争的发展和党内斗争的展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正确发展力量开始凝聚起来,毛泽东思想的许多重要理论观点在这里有了雏形。同时,在中央苏区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苏区精神是长征精神的先河和源泉,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

伟大的长征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无论岁月如何更替,条件如何变化,都要继续发扬光大。我们要从长征精神和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永葆恒心,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