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6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军血战老营盘 兴国子弟美名传
—— 来自江西兴国县的报道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 哲 刘 兴

在兴国采访期间正值6月份汛期,阴雨绵绵。记者登上老营盘隘口,经过前日暴雨的冲刷,只见山间的毛竹、青松格外苍翠,他们无言地守护着这片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

“10月中以前,兴国应该保持在我们的手中——朱德。”电报员滴滴答答发送这句电文时,是1934年9月26日,中央苏区红军主力部队正有条不紊地朝江西于都方向集结,准备踏上万里长征路。此时,在江西兴国以北的崇山峻岭中,惨烈的兴国阻击战已持续了100多天!

当时的战场上,敌我力量悬殊。刘伯承曾说,这一战,不叫打仗,叫“挡仗”,敌方也不叫打仗,叫“滚仗”。面对着国民党的优势兵力和精良装备,我前线将士不惜一切代价顽强抵抗,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前线上,有一支表现英勇的部队——“兴国模范师”。这是中央红军的12个主力师之一,也是红军时期唯一以地名命名的部队,全师除少数干部外,指战员清一色是兴国子弟。在陈毅的指挥下,“兴国模范师”凭险扼守老营盘隘口,拖住敌人整整一个月,伤亡几乎过半。

85年之后,记者站在隘口的陡坡上,看着这满山青翠,仿佛听到陈毅的吟诵声:“大战当年血海翻,今朝独上老营盘。荒台废址无人识,一抚伤痕一泫然。”

“南宋时,岳飞曾在这个隘口设营扎寨。”兴国县委党史办专家黄晓明说,1934年8月份,正是在这个隘口,陈毅在兴国保卫战前线身负重伤。

面对飞机大炮的猛烈轰炸,负责阻击的部队被迫撤出老营盘。一个多月后,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前的最后一仗,在塘石村一带打响。

记者从老营盘下山一路向南,就来到了塘石村。在村里祠堂前的空地上,一位年轻妈妈正领着小宝宝蹒跚学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当年,“兴国模范师”正是在这里被改编为红一方面军第三军团第6师。满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年轻的兴国后生们列队走过老祠堂,追随红军的脚步。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没能等到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

1934年10月12日,这支英勇的部队在中央苏区最前线完成阻挡敌人的任务之后,开始向于都河进发,追赶大部队。随后,红6师接连参加了突破第一、第二、第三道封锁线的战斗,并在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时荣立首功。

1934年11月下旬,湘江战役爆发。这场中央红军长征中最惨烈的战役过后,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红军将士的鲜血和遗体甚至阻塞了大江的弯道,以至于当地人民“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战役中,为掩护中央纵队过河,红6师再次伤亡过半。其中,红6师18团在陈家背被敌3个师包围,血战一天,弹尽粮绝,与“断肠将军”陈树湘率领的红五军团34师一起,整建制阵亡在湘江河畔……

在历经数次的突破、掩护、阻击战斗后,英勇的红6师兵力锐减,在遵义会议之后被取消番号,缩编为独立团。另一支主要由兴国子弟组成的部队,同样付出了巨大牺牲——作为湘江战役的后翼掩护部队,红8军团10922人战役后仅剩区区600余人。

漫漫长征路,“兴国模范师”没有了、红6师的番号取消了、红8军团整体撤销了,但12038名兴国子弟的坚守和视死如归让敌人胆颤,他们用牺牲告诉敌人:英勇的红军精神是不可战胜的!

为有牺牲多壮志!“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无论是政治领导、军事精英,还是不识字的红军小战士,他们都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奋斗者,都坚信中国革命的队伍‘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传利曾说。

时至今日,只要我们不忘记来时路,坚定理想信念,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多报道见八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