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下一版 2019年6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皇甫村夜话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 毅

暮色四合,远山依稀,伴随着阵阵铿锵有力的锣鼓点,笙鼓和鸣中,一台全部由村民们担纲的“皇甫鼓乐”演奏会在古老的神禾塬上徐徐启幕。《招财进宝》《凤鸣九天》等鼓乐篇章,时而苍凉雄劲,时而悠扬高雅,让四里八乡赶来的人们瞬间忘记了劳作一天的疲惫,备感惬意欢畅。

看似普通的陕西西安市皇甫村,其实早在60多年前就已名扬全国。1952年初秋时节,作家柳青来到皇甫村,一住就是14年。当年的皇甫村交通不便,但在柳青的心中已然勾勒出未来乡村振兴的宏图:“草房换成瓦房”“苹果园、桃园务(当地土话,意‘做’)起来了”“社员生活大变样”……

“除了给村民表演,我们还通过参加庙会等大力推广皇甫鼓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72岁的李观洲老人一边现场指导演奏,一边向记者介绍。源于盛唐时期的皇甫鼓乐,被誉为中国“古代交响乐”,千百年来成为当地群众祈福的传统文化形式。2010年,村里成立鼓乐社,爱好文艺的李观洲担任社长。“鼓乐社已有33名演员和学员,经常举办群众演奏比赛,既传承了人文遗产,又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李观洲说。

说起村里的变化,74岁的刘田民回忆,60多年前,家家户户住的都是稻草屋,村民最主要的文化活动,就是聚在村口的百年皂角树下听柳青讲故事。“如今村里的文化广场上每天都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家家户户都住上了两层小楼,光景好的人家还买了小轿车。村里小学、幼儿园、卫生院等一应俱全,实现了上学不出村、看病有医保,大伙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喽。”说起眼下的幸福生活,刘田民很是满足。

灯光照亮了鼓乐悠扬的小广场,也映射着红拳高手董正利家的小院儿。作为红拳高派第四代传人,他正在自家院子里为村里的50个孩子教授拳法。红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董正利把自己家打造成了高家红拳训练基地,免费为孩子们传授武艺,并培养出了一批武术新秀。“高家文化大院”已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夜色渐浓,载歌载舞的人群逐渐散去。一轮明月高高挂起,月光下,依偎在滈河臂弯里的皇甫村,在此起彼伏的蛙鸣虫吟中,静谧而祥和。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