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经济与法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6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随全国人大执法检查组赴甘肃开展就业促进法执法检查采访记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曾诗阳 张 雪
农民及贫困群众在定西理工中等专业学校进行手工专业培训。 本报记者 曾诗阳摄
定西市安定区劳动力培训选学菜单。 本报记者 曾诗阳摄

就业促进法自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从法律层面明确了就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政策支持、公平就业、就业服务和管理、职业教育和培训、就业援助、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方面对就业促进工作进行了规范,标志着我国就业工作由政策时代迈向法制时代。

近日,记者跟随全国人大常委会就业促进法执法检查组赴甘肃进行了采访。

多措并举稳就业

在兰州铁路技师学院的数控加工课堂上,学生何兵正弯腰埋头研究机器,他已经保持这个姿势30多分钟了。“只要我认真刻苦一些,顺利毕业,学校就会帮我安排工作。”由于家庭经济原因,何兵初中毕业后就读于这所职业学校。

“学生到校报道时我们就与他们签订就业协议,对取得技能等级证和毕业证的学生100%负责安排就业,并提供跟踪服务,对一次就业不满意者负责再次安排就业。”据学院实训基地负责人党老师介绍,兰州铁路技师学院采用校企合作、订单委培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签订就业培训协议,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和人才评价制度,帮助学生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

发展职业教育扩大就业,是甘肃省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深入推进稳就业工作的一个缩影。2016年以来,甘肃省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支出166.8亿元,目前全省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达到555家,每年培训技能人才超过44万人。

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是促进就业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我校学生参与深圳地铁1号线、14号线的建设,为当地发展作出了贡献。”党老师告诉记者。

近年来,实体经济困难较多,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甘肃省千方百计拓展就业空间,推动形成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位于甘肃中部、地处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的白银市,坚持供需发力、创业引领,通过培育新动能促进就业,支持创业带动就业。

“我们研究出台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措施,落实小微企业吸纳失业人员贷款贴息政策,不断降低门槛条件,为32659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3.75亿元,为260户企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23亿元。”据白银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近5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84355户,带动就业24.9万人。

除此之外,白银市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引领就业,大力发展新型创新创业载体,已建和在建孵化器有9家,培育众创空间23家,国家级星创天地10家,建成市级就业创业孵化基地24家,为新增就业岗位带来集聚效应。

“经济的稳定增长显著带动了就业增长,今年一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736.5亿元,同比增长7.9%,城镇新增就业9.52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25.05%,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2.81%,明显低于4%的年度控制计划。”甘肃省发改委副巡视员肖福林说,随着各项稳就业措施落地见效,甘肃省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结构性矛盾突出

“找工作压力大,感觉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量下降了,尤其在本地,机会不多。”在甘肃省人力资源市场大厅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刘莉认为今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乐观。

“每年我省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保持在15万人左右,加上历年沉淀的未就业毕业生,总量仍处于高峰。”甘肃省人社厅副厅长王丽萍介绍,受工资水平、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甘肃省对优秀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有限,紧缺专业、新兴专业人才流失较多,留在本地未就业的毕业生中,低学历、文科专业学生占比大,毕业生供给和就业岗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观念保守是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另一原因。“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才叫就业,去私企、自己创业都不算就业。”有大学生这样告诉记者。“有业不就”“慢就业”等情况在甘肃并不少见,省教育厅数据显示,2018届高校毕业生更倾向于到国家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就业,自主创业比例仅为0.3%。

“企业对毕业生的用工需求下降,岗位薪酬待遇与毕业生期望偏离度较大,这些因素加剧了青年失业风险。”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海燕说,甘肃省钢铁、煤炭、能源、采矿等传统产业比重大,随着产业政策调整,企业吸纳就业的空间受到挤压,导致就业岗位减少。

这类情况在白银等依托矿产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尤为明显。自2008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以来,白银市企业破产、职工下岗失业问题突出,再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活力又未充分释放,去产能分流职工等重点群体数量较多。”白银市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全市近年新增就业人员中,灵活就业人数占比超过40%,这反映出劳动者就业的稳定性低,失业风险大。

化解过剩产能中可能伴随出现劳动关系处置冲突和规模性失业风险。执法检查组发现,部分地区存在的产业单一、岗位创造难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带来的劳动力结构和素质不适应等问题,都是造成就业较难的重要原因。

构建多层次服务体系

位于甘肃定西市安定区的定西理工中等专业学校,承担着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及农民的技能培训工作。

“上课很有用,现在小电器的简单维修工作我都能做。”农民郝义之前一直在深圳建筑工地打工,因照顾母亲需要,今年在定西当地找工作。“定西不像深圳,工作不好找,我也不会干别的,只能到处打零工。”返乡后的郝义一下陷入了就业困境。直到区政府工作人员拿着“劳动力培训选学菜单”来到他家,郝义的情况才有所转变。

“我们对农民的培训需求和就业意愿进行现场调查,提供美容美发、装卸机、汽车驾驶、电焊工、电子商务等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供选择,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安定区职业技能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说。

从培训班毕业后,郝义可以通过社区获得更多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

“我们将收集到的用工信息与登记下岗失业人员的求职愿望和自身条件进行匹配,送岗上门、送人上岗,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人员就业。”据安定区东街社区就业专干张娟介绍,东街社区每周都对常住人口就业信息摸底登记,通过挖掘就业岗位信息、落实就业优惠政策、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就业促进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就业提供服务。为了构建多层就业服务体系,2008年以来,甘肃省先后投入专项资金9.45亿元,建成1个省级人力资源市场和14个市级人力资源市场,在85个县、236个乡镇搭建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社区、行政村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分别有1205、3932个,培育发展514家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基本形成了覆盖省、市、县、乡(镇)四级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离不开就业促进法的贯彻落实,离不开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离不开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白银市人大代表朱立勋提出,就业促进法内容全面,但仍需细化,进一步提升可操作性,建议配套出台促进就业方面的精准政策规定,在帮助企业扩大就业范围、增加社会群体就业机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