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国际院士港通过引进高端人才,聚集起众多创新资源,目前已与数百家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形成合作关系,不仅成为青岛市李沧区产业创新的“主引擎”,而且已成为全球院士创新产业化高地
第三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暨青岛国际院士论坛活动日前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来自海内外的近百名院士齐聚一堂,共谋发展。海外院士青岛行暨青岛国际院士论坛已举办3届,青岛国际院士港硕果累累:已有108名院士签约、32个院士项目落户,各项目都拥有顶尖技术,其中13个项目已产出了42种产品。2018年,产值突破100亿元,税收突破10亿元。
建设高端人才聚集地
青岛国际院士港的创意,可谓是被“困局”逼出来的。2013年,青岛启动了老企业搬迁计划,李沧区列入搬迁改造的企业共有57家,全区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被带走。
李沧的前路在哪里?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说,“领先科技出现在哪里,高端人才流向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和经济的竞争力就会转向哪里”。
经过研究讨论,李沧区决定启动青岛国际院士港项目,打造一个国际高端人才聚集地。重点引进研究成果具有广阔市场空间、每年在港工作时间3个月以上的院士。确立方向后,李沧区用“疾驰飞奔”的速度开始了这项工作。2016年6月,院士港项目启动;2017年7月,举办第一届海外院士青岛行;2018年3月,青岛国际院士研究院、青岛国际院士产业核心区试验区开工;2018年8月,举办第二届海外院士青岛行;2019年5月,举办第三届海外院士青岛行……
短短几年,青岛国际院士港的发展成果丰硕:落地院士项目都是新兴产业项目,其中新能源新材料类8个、生物医药类6个、高端装备制造类11个、新一代信息技术类5个、设计研发类2个。青岛国际院士港目前已与数百家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形成合作关系。
推动项目实现产业化
“我们从院士项目洽谈之初,就开始介入了解项目实现产业化都需要什么帮助和支持,以便我们提前做好产业化服务。”青岛国际院士港推动产业化落地的相关负责人王浩说,无论是找厂区、进设备、调工艺还是销产品,每个环节他们都采取贴心服务,不遗余力地提供帮助。
“四对一”的联络服务小组是贴心服务的载体:每个院士项目由一名区级领导牵头,区级牵头部门负责人和联络人及院士港综管办项目负责人,组建“四对一”联络服务小组,全权负责院士的联络、来访接待、重大活动筹备、院士项目签订协议、开工建设、项目落地和投产达效等服务,全力以赴推动院士项目实现产业化。以西拉姆院士的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新材料项目为例,“四对一”联络服务小组成员几乎每天都要到这个项目已经建起来的工厂帮助解决各种具体问题。为帮助西拉姆院士项目的产品销售,联络服务小组协调区属企业,与西拉姆团队组建了合资的销售公司。目前,西拉姆院士项目已签订单38亿元,意向订单101亿元。
“产业化会遇到各种问题,实验室小批量样本生产出来没问题,但大批量生产经常会遇到工艺难题。”王浩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帕克院士被誉为世界级的“发泡帝”,研发的原位成纤纳米新材料是重量更轻、硬度更高、寿命更长的发泡新材料,实验室试产成功后进入大批量生产,但调试了近8个月还没有成功。联络服务小组便邀请了青岛市高级专家协会的专家前来帮助解决工艺和设备调试问题。“目前难题已经解决,预计7月份可量产,已经与北汽集团及小米等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这将给传统发泡材料带来革命性改变。”
院士项目产业化并非仅落户于李沧区,还辐射到了更广的区域。张东晓院士的“‘水上漂’自悬浮高强度支撑剂”主要应用于石油开采,青岛国际院士港积极联系山东东营一家化工企业,与张东晓院士团队合作开发新产品,现在厂房正在装修,预计6月下旬中试投产,这将是一个百亿元级的市场。“目前,院士港的产业化项目还有落地到即墨、胶州、海阳、临沂等地的,省外的苏州等地也有。”王浩说。
院士项目产业化,还面临一大瓶颈就是市场开拓。“我们建立了‘一周一院士’项目推介活动,并积极‘走出去’进行路演,还组织参加各类专业展会,放大院士项目产能,效果非常明显。”王浩告诉记者,院士项目通过这些活动,获得的订单就达数百亿元。
项目发展空间巨大
目前已投产的42种院士创新产品均属原创性科技创新产业。王玉田院士研发的神经系统疾病创新药物已获得3项专利,能有效治疗老年痴呆、中风、痤疮等病症;帕克院士研发的轻质高强度PET纤维能在汽车轻量化、电动汽车、智能高端家电、高铁、医疗、航空航天等广阔领域替代传统材料。
院士项目产业空间巨大。何满潮院士研发的NPR新材料具有无磁、高强、高韧、高均匀延伸等优点,可满足大变形隧道、矿井巷道支护,还可应用到抗震建筑、桥梁、高铁轨道等领域。何满潮院士团队的相关负责人赵雪燕介绍说,目前,项目的第一条生产线已经投产,一期规划建设3条NPR新材料生产线,每条生产线年产能2.5万吨、产值5亿元;二期将规划7条生产线,逐步将生产线规模扩大到10条。
“对这些院士项目,社会各方极为看好,希望合作的企业越来越多。”王浩告诉记者,马伟明院士项目已与中特科技、艾普智能仪器、钜洋信息工程等公司合作,并取得了明显经济效益;陈璞院士团队与一达生物科技公司、海氏海诺集团、中亚通商投资、康月宝信息科技公司等11家企业达成合作协议,研发的生物医药相关产品已经走向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侯立安院士项目已经与22家企业合作,达成了65亿元的合作意向……
“青岛国际院士港前期主要是财政、国有企业在支持,现在社会金融机构都开始关注院士项目。”王浩说,山西省产业基金已与院士港达成初步合作意向,通过资本化运作方式,将基金注入院士项目,解决了院士项目资金问题。
“青岛国际院士港这种原创性科技创新的集聚地,仍需要更多支持。”王浩表示,可以开展“项目贷”“院士贷”“投贷联动”等业务,以此引导和撬动更多市场资本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