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区域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6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河南:文化融合架起“贸易桥”
本报记者 夏先清 通讯员 刘芳芳

神垕镇钧瓷、平乐村牡丹画、爱和小镇三彩艺、画虎第一村的“虎”及镇平玉雕……近日,由河南省商务厅带队的参展代表团在2019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大放光彩,以传统文化为画笔,装点了中原地区崛起的创意和产业内涵,亮出了对外服务与贸易的中原名片。

文化+创意

在京交会上河南展馆展出的李学武牡丹瓷不仅有雍容华贵的大型摆件,还有精致玲珑的小花匠系列,包括项链、耳环、戒指等类型。作为河南独具特色的陶瓷产品,牡丹瓷被大众盛誉为“永不凋谢的牡丹花”。

“我一直都喜欢牡丹文化,这些小首饰物件看起来特别精致。”程女士抬了抬手示意。记者注意到,程女士购买的粉色牡丹瓷手链售价399元,出自洛阳李学武牡丹瓷小花匠系列作品。工作人员现场展示了牡丹瓷手工制作全过程:用一团团调制好的高岭土捏制成一朵朵牡丹花瓣,然后将众多花瓣合在一起,中间用黄色颜料染好的土做花蕊,随后一朵一朵活灵活现的牡丹瓷胚胎就呈现在观众面前。

由单薄的金片和杯壁形成的特色茶杯,绽放大片牡丹的瓷器花瓶,镂空形状的丝绸之路瓷瓶,十二生肖形状的酒尊……整个河南展区里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创意氛围,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驻足欣赏。

文化+产业

固始柳编也是这次京交会参展代表之一。固始县三河尖乡因地制宜,开发柳条资源,发挥传统工艺技能优势,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固始县柳编生产企业有100多家,其中拥有贸易进出口自营权的企业有14家,产品包括20个系列的22600个品种,远销欧美及东南亚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4000多万美元,带动沿淮乡镇近10万人脱贫致富。

南沟村被称为中国剪纸第一村,黄亮娥是三门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陕州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以剪纸艺术为核心,剪纸艺人们用心创作了众多作品,带动陕州区南沟村及周边区域200余人从事剪纸、装裱等,作品远销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50余万元。

“本次参会的都是乡镇代表团,工艺品都出自农民之手。”河南省商务厅副厅长李若鹏解释了参会初衷,“这些产品扎根大地生生不息,带领当地人民脱贫致富,支撑起了沟通世界的‘贸易桥梁’,汇聚起了建设美好家园的磅礴力量。”

文化+贸易

“开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66.2亿元快速增至2017年的106.5亿元,增速达10.7%,占GDP比重达到5.64%,位居全省第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连续位居河南省前列。”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封片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刘震表示,开封因文化而盛,因贸易而兴,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理念,一个“外在古典、内在时尚”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正在加快形成,开封文化产业正向“高端要素+文化”加速转变。

郑州片区管委会副主任袁进超表示,郑州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在“引进来”和“走出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下一步工作重点将放在服务贸易,尤其是文化贸易将成为自贸试验区重点产业。

近年来,河南文化贸易迅速发展。“2018年文化产品进出口1.8亿美元,同比增长42.4%。文化服务进出口7322.1万美元,同比增长34.1%,文化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副巡视员王惠英赞叹道。

河南历史文化悠久,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具有发展文化贸易的良好基础。河南省自由贸易实验区已经在服务业扩大开放、产业优化布局、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等方面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我们积极支持河南自贸实验区,发挥先行先试制度优势,深入挖掘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贸易实现高质量发展。”王惠英说,“相信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更加良好的市场秩序,将为文化贸易的繁荣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