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时评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6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要让农村吸引力强起来
乔金亮

当前,乡村面临“谁来种地、谁来兴村”的难题。一方面,要吸引包括农业院校毕业生在内的更多专业人才投身农业农村。另一方面,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业从业者。要推动建立城乡人才顺畅流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完善城乡融合贯通的社会保障体系

又逢一年毕业季,就业成了社会关注的话题。中国农业大学官方就业统计显示,在2018年中国农业大学5144位毕业生中,仅有400余人毕业后直接从事农林牧渔业,这一数据自2015年以来逐年减少。笔者认为,农业院校大学生“从农率”下降现象,折射出“乡村振兴先要乡村人才振兴”的迫切要求,畅通智力下乡通道,要让农村的吸引力强起来,让人才在乡村留得住。

农业院校学生“务农”意愿的变化有多方面原因。从整体就业看,就业选择日益多元化、市场化,学习的专业与就业的方向不一致的情况越来越多,类似的现象不只出现在农学领域。不过,从农业农村来看,农业行业平均收入水平低于其他行业,乡村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水平不如城市,加之以往社会环境无意中对农业工作有矮化的倾向,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影响。从农业院校来看,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农业现实需要有一定脱节,也是一个原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农业院校毕业生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农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大学生。人才有多层次、多路径、多平台的成长需求,在快速发展的农业农村领域,农业院校大学生有较多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可以做新型职业农民,可以成为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也可以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农业经营管理人才。事实上,做农业不仅仅是种地养猪。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即使是种地养猪的工作也今非昔比。农业院校毕业生在农业技术、品牌、理念等方面发挥的空间十分广阔。

当前,乡村面临“谁来种地、谁来兴村”的难题。一方面,要吸引包括农业院校毕业生在内的更多专业人才投身农业农村。年轻人有追求新鲜感和自我实现的追求,也有把知识储备转化为实践成果的抱负。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形势下,农业院校毕业生大有可为。生活中,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带领乡亲致富的新闻也屡见报端。但是,在新形势下,如何优化农业大学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如何把学校目标和市场需求有机结合,也需要院校作出调整和优化。

另一方面,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业从业者。只有爱农业,才能对农民有认同感、对农业有亲近感,才能把务农当成事业;只有懂技术,才能更好地将农业科技应用于生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只有善经营,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生产作出有效响应。新型农业从业者队伍并不搞学历歧视,也不搞专业排斥,有志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界人士都在其中。所谓“就地培养”,意味着无论对大学毕业生还是对其他从业者,要积极实施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持续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结构。

乡村人才振兴是个长期的渐进过程。支持和引导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实业也不是一日之功。要推动建立城乡人才顺畅流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完善城乡融合贯通的社会保障体系,畅通智力下乡的通道,引导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创新,吸引社会各类人才支持服务乡村。让农村的产业留住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使得他们务农有尊严、干事有平台、成功有褒奖、失败有保障。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