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要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5年来,从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实现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到诞生国际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从首架C919大型客机一飞冲天,到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一批标志性原创成果在上海竞相涌现,一批世界级科技设施迅速集聚。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表示,站上新的台阶,上海要紧紧围绕形成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资源配置方式这个关键,把各方面创新要素的活力充分激发出来,形成科创中心建设“满盘皆活”的生动局面。
攻克“卡脖子”难题
“全球首个”“世界首台”“全国第一”……在上海张江科学城陈列的展品中,这些关键词层出不穷。在新技术新产品日新月异的今天,上海瞄准全球前沿、补短板拉长板,将重点放在了基础科研的原始创新、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两大主攻方向。
在不久前揭晓的“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基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猕猴”和“创建出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两项成果出自上海科学家团队,并以高票位列前两名。目前,这两项原创成果的后续研究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5年来,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3大关键领域,上海成果频出:
——全力以赴打造集成电路创新高地。设计领域,紫光展锐的手机基带芯片市场份额已位居世界第三;制造领域,中芯国际、华虹集团年销售额在国内位居前两位;2018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达1450亿元,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加快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发与应用。微软、亚马逊、SAP等国际知名企业在沪设立人工智能研究院;华为、腾讯、京东等国内龙头企业在沪设立了8个人工智能创新平台;阿里巴巴、百度等10个创新中心落户上海……
——打造生物医药产业研发高地。联影获批首台国产一体化PET/MR,创领获批首个国产心脏起搏器,微创获批首个国产血流导向装置。5年来,上海生物医药产值年均增长9.9%,生物医药产业总体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研发创新能力领跑全国,细胞治疗、高端医疗装备等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4%,比5年前提升0.35个百分点;2018年,上海科学家在国际权威期刊《科学》《自然》《细胞》上共发表原创论文85篇,占全国总量的32.2%。去年,上海共有47项牵头及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上海牵头完成29项,占全国的10%。
打造科研大平台
以雄厚的科研力量为“凝结核”,集聚各路创新资源,打造科研大平台,带动既有产业升级——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四梁八柱”的重要组成部分,5年来,上海布局的一系列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正发挥着聚沙成塔、握指成拳的创新集聚效应。
“我们不做具体技术,也不做具体产品,而是研究测试及评价方法,提供相关技术服务,以此推动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上海智能型新能源汽车研发与转化平台位于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平台负责人之一、同济大学校长助理余卓平教授介绍,平台成立以来,助力国内外汽车相关优势产业集聚上海,直接吸引投资已超过20亿元。
面向汽车未来发展趋势,平台正在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基地,由同济大学、上汽集团联合建设,主要面向科学研究和前瞻技术研发。
记者了解到,自2014年开始,上海启动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试点,先后启动建设微工院、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16家功能型平台。5年来,这些平台在共性技术研发及共享方面的效益不断放大,与各区产业之间的衔接紧密度持续提升。
最近,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正牵头筹建人工晶体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
“大尺寸钛宝石晶体是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的‘心脏’,锗酸铋晶体是‘悟空’号探测宇宙粒子的‘眼睛’,这就是人工晶体的作用。”负责筹建工作的该所人工晶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学超告诉记者,自2017年下半年筹建以来,该平台已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同济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科研单位,以及3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
突破科创“藩篱”
今年一季度,上海市属科研院所的技术合同数量和成交额显著增长,仅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技术合同就有35项,同比增长106%,合同成交额208万元,同比增长288%。“这都得益于今年2月发布的上海科改‘25条’。”上海市农科院成果转化处处长蒋书洪表示。
上海科改“25条”的不少内容在全国先行一步,其亮点不在重金奖励,而是拼制度、拼环境,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和广大科研人员的活力,在科技工作者中引发了积极反响。
李强强调,建设科创中心,离不开开放、协同、包容的良好生态系统。制度供给要更有效,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制度藩篱,推出更多更有力的政策举措。
前不久,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31岁博士后邵洋洋,拿到了上海“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发放的第一笔补贴。一直以来,“土博士后”的待遇不尽如人意。去年9月,《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实施办法》发布,入选人员将连续两年获得每年15万元资助。
也是在不久前,上海首个由民营企业牵头发起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在上海杨浦的长阳创谷投入运行。平台采用企业、高校、政府及社会多元化资本投入的股权结构,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高效和市场化优势,以最大限度发挥产业集聚和资源共享功能。
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高地,上海科创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大,伴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地区协同科技创新正按下“加速键”,最新数据显示,在申报本年度上海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高等级奖项并最终脱颖而出的项目中,约30%都带有长三角协同创新的基因;此外,上海已设立了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技术转移中心,开展中俄战略科技合作,启动建设普陀中以(上海)创新园,筹划在更大范围、更高层级开展国际合作。
李强表示,展望未来,上海将进一步激活关键力量、盘活平台载体、带活产业发展、搞活创新生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