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单方面升级中美贸易战的理由之一,就是中国在谈判中没有按照美国要求调整产业政策。这一要求是否合理?如何看待美国这一“双标”行径?经济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汉权。
黄汉权表示,美国这种罔顾本国长期使用产业政策、对别人做法横加指责、在谈判中漫天要价的强权逻辑,是典型的“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的霸凌主义。其理由看似冠冕堂皇,实际上充满虚伪,根本经不起推敲。
美国长期使用产业政策
记者:产业政策是一种弥补市场失灵、改善社会福利的有效工具。国际上很多国家包括美国在内一直在使用产业政策。美国肆意批评中国产业政策并以此作为谈判的筹码。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黄汉权:是的。产业政策是各国发展经济特别在起飞阶段的惯用做法,美国也长期使用产业政策。美国的指责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行径,根本站不住脚。
国际经验表明,很多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期都或多或少实施过产业政策,有些虽然不叫产业政策之名,但行的是产业政策之实。几乎今天所有的发达经济体在过去都使用关税保护和补贴来发展自己的工业。英国在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之前,通过实施以高关税为代表的贸易保护政策和工业支持政策,促进了本国制造业发展。“二战”以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为实施经济赶超战略广泛使用产业政策,实现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东亚奇迹”。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振兴战略,也把产业政策作为发展新兴产业、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
美国一直是产业政策的使用者。在建国初期,美国就通过关税保护、补贴、投资限制等政策,保护本国“幼稚产业”发展。“幼稚产业”概念就是美国第一任财长汉密尔顿提出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美国通过实施军工复合体、信息高速公路等计划,推动实施政企合作、税收减免、政府采购等措施,支持了航天、军工、半导体、信息技术等产业发展。今天,且不说美国农业获得大量政府补贴,在高科技和制造业领域,也存在大量补贴。根据美国非政府组织“履行职责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美国IBM、Google、Facebook等公司曾经获得来自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各类补贴16.32亿美元、7.66亿美元和3.33亿美元,而作为美国新能源汽车代表的特斯拉公司,自2007年以来更是获得高达35亿美元的财政补贴(包括每辆汽车销售减税7500美元),其中近一成来自联邦政府,其余则来自地方政府。摩根士丹利前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公开撰文认为,互联网、半导体、核电站及军民两用航天技术的发展都与美国实施的产业政策密不可分,因为这些产业发展都得到了美国国防预算的支持。
中国实施产业政策正向更有利于公平竞争的普惠性、功能性方向调整
记者:中国的产业政策是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现在却受到无端指责。该如何看待中国实施产业政策?
黄汉权:中国实施产业政策无可厚非,而且正在向更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普惠性、功能性方向调整。
首先,既然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经济体都有模式不同的产业政策,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实施产业政策呢。再说,WTO规则并没有专门针对产业政策的协定,而只有《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等与产业政策手段密切相关的协定。应该说,中国加入WTO以来,在履行义务和承诺方面做得是不错的。根据2018年7月召开的WTO对中国进行第七次贸易政策审查会议的主席发言,大多数成员对中国已经实施的扩大市场准入和投资机会、允许私营部门更多地参与经济,以及致力于改革化石燃料补贴、金融服务开放、汽车行业的关税削减等做法给予了赞扬。
当然,中国的产业政策特别是在工业补贴和补贴政策透明度方面,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正是认识到存在着不完善的问题,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标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主动对以往的产业政策进行调整。2016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意见》,部署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防止出台排除、限制竞争的政策措施,逐步清理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强调,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
去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以此为契机,中国启动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可以预见,中国产业政策调整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调整的方向是建立以竞争政策为主、产业政策服从竞争政策的框架体系。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还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
中国发展高科技产业是谋求自身发展的正当权利
记者:国际社会上很多人认为,美国单方面挑起贸易战,不仅是美国获取更多经济利益的手段,更是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手段。其中,美国遏制中国技术追赶的意图是最为明显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当如何认识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黄汉权:需要首先指出的是,中国发展高科技产业是中国谋求自身发展的正当权利,其实施主要依靠市场力量。
美国把中国产业升级、迈向中高端水平看作是对其高科技产业的挑战,担心“美国第一”的霸权地位受到威胁,要求中国停止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这种强人所难、居高临下的姿态,不是出于有意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就是出于对中国产业升级误解和过度反应。如果是出于遏制的目的,我们奉劝美国“早点死了这条心!”因为根本做不到。如果是因误解而焦虑,那就大可不必。
第一,中国发展高科技产业是中国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是中国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选择。中国产业长期处于中低端水平,竞争优势主要来自劳动力低成本、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成本外部化。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环境容量接近“天花板”,低端产业发展难以为继,中国必须通过发展高科技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才有出路。
第二,中国发展高科技产业主要依靠市场力量。回顾历史,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中国政府并没有动用大量的财政补贴,也没有太多的资源可用。虽然政府有一些支持政策,但涉及的资源非常有限,而且主要集中在存在市场失灵的创新平台建设、共性技术研发、绿色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专业化人才培养等方面。
第三,中国支持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政策是开放性和非歧视的。支持政策对内资外资、对大中小企业一视同仁,不存在把外资排除在外的情况。而且,由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中国高度重视学习美国、欧洲、日本等科技政策和加强战略对接,并在诸多领域开展了实实在在的科技项目合作。
总之,美国和中国分别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因体制和发展阶段不同,对产业发展的支持方式也会不同,是很正常的事情。涉及与贸易相关的产业政策意见分歧,可以通过双边或多边协商解决,不应采取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霸凌姿态让人臣服,否则只能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