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5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党建扶志 产业扶富 教育扶智 就业扶技
碧桂园助力10县摘掉贫困帽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建军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碧桂园集团结合当地优势建立了苗木基地,形成“碧桂园+村/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运营模式,为当地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图为在苗木基地务工的村民正在搬运苗木。 (资料图片)
回乡创业的刘海生(右一)与碧桂园集团产业扶贫调研小组交流种植情况。 (资料图片)

从2010年在广东省英德树山村试点扶贫,到2018年结对帮扶9省14县3747个村,碧桂园集团的扶贫工作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精准扶贫之路。5月20日,碧桂园集团、国强公益基金会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等70多家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共同发起“社会扶贫共同体”,以联合更多社会力量,形成更大扶贫合力

2018年5月20日,碧桂园集团启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行动,结对帮扶9省14县3747个村,助力3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碧桂园集团为此成立了150多人的专职扶贫工作队,带动上千名员工奔赴这14个县开展扶贫工作。截至目前,已有河北平山县等10个碧桂园集团定点帮扶贫困县相继宣布脱贫“摘帽”,脱贫人口超过20万;碧桂园集团累计帮扶贫困群众增收4471万元。

家门口上班

产业帮扶补短板

在江西省兴国县埠头乡扶贫农场,张凤英负责在碧桂园苗木花卉基地除草。3年前,患了胃癌的她侥幸从生死线上逃脱,却用光了家里的积蓄,生活举步维艰。如今,有了苗木基地的工作,她又有了新的希望。

刘兴妙和丈夫原本在广东打工。但3年前,由于家中老人生病,夫妻俩不得不回到老家。丈夫在周边打短工,刘兴妙负责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收入减了一大半,家里又有病人,夫妻二人背上了一身债务。

2018年6月份,碧桂园在湖南平江县建设了一处106亩的苗木基地。苗木基地为刘兴妙提供了工作岗位,让她既能在家门口做事赚钱,又方便照顾老人小孩。如今,她一个月能拿到2000元工资。此外,苗木基地还提供种植技术培训,刘兴妙在掌握技术后,在家门口开辟了一块自己的苗木基地。

张凤英和刘兴妙只是碧桂园产业帮扶贫困户的两个具体案例。碧桂园结合在项目绿化方面的技术优势和市场需求,几年前就开始了苗木基地产业扶贫项目,形成了“碧桂园+村/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运营模式,通过贫困户资金或劳动力入股、村/合作社经营管理、碧桂园提供优惠种苗并负责销售,调动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碧桂园已经在广东英德、江西兴国、河南虞城等12个县建设近2000亩苗木农场,带动近8000名贫困户增收。

“民营企业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导入产业扶贫资源,填补贫困地区对接市场的短板。”广东省扶贫办主任梁健对碧桂园的扶贫模式点赞。

“脱贫关键靠产业。产业要多元化,才能提供多方保障。”兴国县北胜村党支部书记邱日汉说。

在兴国,碧桂园引入晚稻种植扶贫项目,免费为贫困户发放水稻种子,并提供技术指导,让贫困户从中受益。据了解,今年4月份,碧桂园投资5.2亿元在兴国建设智能建造产业基地,投产后首批将可带动300多名贫困户就业。

因地制宜

挖掘特色产业

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农民有养羊的传统。“我们这地方十年九旱,可就是因为旱,才有了很好的牧草,有了从南北朝时期就成了贡品的东乡羊。只要销路能打开,一个贫困户年收入能达到三四万元,脱贫不是问题。”养殖大户马忠华说。

但马忠华与乡亲们没有想到,东乡羊有一天会在全国爆红。去年11月份,碧桂园开展“消费扶贫月”活动,并引导更多人“以购代捐”,一天之内就帮助东乡县卖了1万多只羊。

碧桂园东乡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张韬告诉记者,2018年扶贫工作队进驻甘肃东乡,经过调研,决定依托集团自有扶贫品牌“碧乡”,为东乡羊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集中解决销路问题,同时携手当地企业与养殖场,合作发展冷链系统,让优质的东乡羊走出深山。

贫困户马忠华是受益者之一。他说:“以前不太敢多养,怕卖不掉,现在有了碧桂园这样的企业,养多少收多少,收购价还提高了,每斤羊多给两元钱,也敢多养了,今年打算养一千多只。”

啃掉脱贫攻坚的“硬骨头”,最重要的是提升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碧桂园坚持结合企业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比如,在东乡,碧桂园就重点帮助挖掘东乡羊、马铃薯、东乡刺绣等特色产业。

“东乡发展基础薄弱、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全县产业发展面临着带动能力弱、集约化程度低等问题。”东乡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杨志军表示,“碧桂园通过调研对接,推动合作,恰好可以为东乡补齐短板。”

企业参与扶贫,优势在于有完善的产业链和比较成熟的市场。碧桂园通过“碧乡”电商、凤凰优选扶贫专柜、展会等途径,大力推广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

截至2019年2月份,碧桂园通过“碧乡”品牌挖掘14县优质农特产品109款。碧桂园旗下碧乡、碧家和凤怡三家社会企业,致力于扶贫产品开发,打通酒店、食堂、社区等市场,截至目前,累计推广消费扶贫产品近4000万元,超过3万名贫困人口受益。

在湖南平江,碧桂园成立了湖南誉湘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收购贫困户种植的红薯、糯米等农作物实行深加工,大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在安徽舒城,碧桂园将舒城的小兰花茶叶通过凤凰优选渠道销售;在河南虞城,碧桂园对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红黏谷酒的传承人杨威,借助“碧乡”品牌,帮助其打造红黏谷小米、红黏谷酒等特色品牌。

此外,碧桂园还扶持1200名返乡青年扎根创业,间接带动更多贫困户增收。

下足功夫

与乡村一起成长

碧桂园成立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办公室,在构建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扶贫长效机制上下足了功夫。

在碧桂园集团的脱贫攻坚作战图上,插着14面红旗,分布在河北、江西、广东等9个省区。“每一个定点帮扶村庄里,都活跃着我们长期驻村的扶贫干部。在一线扶贫党支部的带领下,他们和村民一起寻找消除贫困的方式,与乡村一起成长。”碧桂园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罗劲荣说,“作为民营企业,我们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多元化的扶贫模式和参与途径。”

在碧桂园结对帮扶9省14县一周年之际,已有10个贫困县相继宣布脱贫“摘帽”。这些贫困县包括河北的平山县、滦平县、崇礼区、新河县,河南虞城县,广东英德市,安徽舒城县,广西田东县,湖南平江县,陕西蓝田县。

2018年5月20日,碧桂园集团宣布全面启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行动,结对帮扶全国9省14县3747个村,助力33.6万建档立卡人口脱贫。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万贫困人口脱贫。

碧桂园在扶贫中创造性地探索党建扶贫扶志、产业扶贫扶富、教育扶贫扶智、就业扶贫扶技及其他创新举措在内的“4+X”扶贫模式。比如,结合公司与市场的需求,在12个帮扶县推广苗木种植产业,按照“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的资金运转模式,推出“合作社+公司+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有效辐射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5月15日,碧桂园清远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启动建设。希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方式促进脱贫攻坚,带动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需要凝聚来自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强大合力。5月20日,碧桂园集团联合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发起“社会扶贫共同体”。据了解,“社会扶贫共同体”将致力于把各参与方在消费需求、业务拓展、就业岗位、捐赠资金等方面的资源充分调动起来,“捆绑打包”,与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需求有效对接、按需配置,使扶贫融入各单位、机构、个人发展的基因,实现扶贫参与者共建、共享和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