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祝惠春 徐 红
在鄂、湘、渝三省市交界处,云雾缭绕的武陵山脉,环抱着“一脚踏三省”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就在这茫茫深山之中,一位有着71年党龄的战斗老英雄,60多年深藏功名,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这位老英雄就是张富清。
英雄“出山”
解开包裹,展现在眼前的是3枚闪耀光芒的军功章、一本立功证书、一份西北野战军报功书、一枚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人民功臣”奖章。
2018年12月3日下午,来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张健全怀揣一个红布包裹,来为自己95岁高龄的父亲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登记。解开包裹,展现在眼前的是3枚闪耀光芒的军功章、一本立功证书、一份西北野战军报功书、一枚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人民功臣”奖章。
噌的一下,信息采集员聂海波就从座位上“弹”了起来。“这种人民功臣奖章绝不是一般军人能拿到的。再看到由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亲自签发的‘报功书’,以及上面记录的战功,我整个人都愣住了。没想到我们来凤县居然有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战斗英雄!”聂海波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至今仍然十分激动。
来登记的张健全就是张富清的小儿子。他告诉记者:“我当时也久久难以平静。我们做儿女的,只知道老父亲当过兵,从来不知道他有战功!”
熟识张富清的人,知道他是一个顽强的老人,在88岁高龄截肢后,靠假肢又坚强地站了起来;交往多一些的人,也只晓得他从来凤县建设银行支行副行长位置上离休。谁也没有想到,这位出生于1924年的老人,曾立下赫赫战功。深藏功名60余载,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张富清老人除向组织如实填报个人情况外,从未对身边的人说起过战功。
95岁的老英雄,就这样重新“出山”,以“退役军人信息采集”的方式为人们所知。
峥嵘岁月
彭德怀握着他的手说:“你在永丰战役表现突出,立下了大功。”
时光穿越回71年前的1948年,中华民族正面临着光明与黑暗的殊死决战,神州大地硝烟弥漫。为了打倒反动派、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战略反攻。那年3月,24岁的张富清光荣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的一名战士。
当年6月,张富清在壶梯山战役中任突击组长,攻下敌人碉堡一个、击毙敌人两名、缴机枪一挺……在炮火中,张富清迅速成长。“因为打仗勇敢,1948年8月,全连就推举我一人入了党。”张富清老人激动地回忆说:“是党把我从一个出身贫苦农家、大字不识的长工,培养成了一名军人,一个共产党员!”
老人说,“打了多少仗,我也说不清了。不分白天黑夜,每天都有战斗,只是大与小的区别”。在老人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当数永丰战役。
发生在陕西蒲城的永丰血战是一次攻坚战,战况异常惨烈。敌军胡宗南部的精锐部队76军被我军压缩在以永丰城为核心的镇堡内困兽犹斗。据史料记载,“一夜之间换了3个营长、8个连长”,牺牲的比例之高、战斗之激烈可以想象。
1948年11月27日夜,作为突击队员的张富清和另两名突击队员,通过地道接近城墙,扒着墙砖缝隙攀上城墙。身高一米六二的张富清虽然个头小但身手十分敏捷,他第一个跳下城墙,端起冲锋枪猛扫,敌人倒下一片。突然,他感觉头部被重重地砸了一下,顿时头晕目眩,用手一摸头顶,一块头皮翻了起来,满脸都是血……原来是一颗子弹擦着头皮飞过,在头顶留下一道浅沟,如果这颗子弹再下来分毫,他当场就牺牲了。此时,他已顾不了这些,冒着枪林弹雨,匍匐前进接近敌人碉堡,用刺刀刨出一个坑,把八颗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码在一起,拉下手榴弹的拉环,迅速滚到一边。一声巨响,敌人碉堡飞上天。趁着硝烟弥漫,张富清又飞快爬近另一座碉堡,用同样的方法将其炸毁。那一夜,突击队缴获了两挺机枪和数箱弹药。28日凌晨3点,我军发起总攻,至上午10时,战斗胜利结束,敌军军长都做了俘虏。
战斗胜利结束,张富清九死一生,而突击队的另两名战友却尸骨无存。老人说,“我去找,却找不到,从此再没见过他们。”回忆当年,老人抑制不住激动的情绪,泪水夺眶而出……
永丰一战,粉碎了胡宗南集团的西北军事部署,有力地配合了淮海战役。张富清因作战英勇,贡献突出,荣立军一等功,并赢得“战斗英雄”称号。
一个多月后,西北野战军总部加授他特等功,并专门向他家寄送报功书。这封由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政治部主任甘泗淇、政治部副主任张德生署名的报功书中写道:“贵府张富清同志为民族与人民解放事业,光荣参加我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三五九旅七一八团二营六连,任副排长。因在陕西永丰城战斗中勇敢杀敌,荣获特等功,实为贵府之光、我军之荣。特此驰报鸿禧。”此后,张富清被授予“人民功臣”奖章。
张富清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永丰战役后,彭德怀到连队视察,接见张富清和突击组战士。彭德怀握着他的手说:“你在永丰战役表现突出,立下了大功。”当时张富清很受鼓舞:“作为一名革命军人、一个共产党员,我做了应该做的,完成了任务,组织上给我这样大的荣誉,我非常感动。”
“我打仗的秘诀就是不怕死。一冲上阵地,满脑子都是怎么消灭敌人,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和意志!”张富清老人这样说。信仰和意志,这是他用生命践行的战斗经验,也是他一生坚守的大逻辑。
深藏功名
“我有什么资格拿出立功证件去显摆自己呢?!比起牺牲的战友,他们连向党提要求的机会都没有。我现在吃的、穿的、住的都很好,我很满足。”
于时光碎片中透视张富清的一生,记者深刻感受到老人一生逻辑鲜明,那就是对党忠诚,用信仰指引自己,用坚强的意志要求自己。战争年代,他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立下赫赫战功;转业后来到偏远的鄂西山区工作,深藏功与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纯粹本色。
1949年,张富清随所在部队从陕西出发,一路作战,直到新疆喀什。1953年初,中央军委从各大军区抽调有作战经验的连职以上军官,到北京集中,准备入朝作战。张富清到达北京后不久,恰逢朝鲜战争签署停战协议。军委决定,对这批部队骨干进行文化补习。张富清被安排到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文化速成中学,接受为期两年的文化学习。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两年速成班学习,张富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恰逢新中国百废待兴,当上级领导告诉张富清,湖北西部恩施条件艰苦,特别需要干部,问他是否愿意去?张富清斩钉截铁地说,“我可以去!”
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张富清转业到了恩施来凤县。当时的来凤,“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来凤县将于今年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可以想象解放初期是如何穷困。
“在战场上死都不怕,还能怕苦?”张富清用一块红布,包好用生命换来的勋章,用一口旧皮箱,封存了戎马岁月,封存了非凡军功,和千万个普通的转业军人一样,怀着改变山区贫困面貌的信仰来到来凤县。老家未婚妻孙玉兰,追随他,也到来凤县和他成了亲。从此,张富清便在这里扎下了根,这一扎就是一辈子!
在漫长的岁月里,他的家曾遭遇无数困难。尤其是大女儿因儿时得了脑膜炎长期患病,至今仍与他生活在一起。在平常人看来,他只要亮出军功章,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享受各种待遇,家人也可以得到相应的照顾。但是,张富清为什么要一直深藏功与名呢?
面对记者的询问,张富清说:“我有什么资格拿出立功证件去显摆自己呢?!比起牺牲的战友,他们连向党提要求的机会都没有。我现在吃的、穿的、住的都很好,我很满足。”讲起这些,老人声音颤抖了,泪水再次溢满了眼眶。
淡泊名利,坚守初心,不改本色,无私奉献,这就是战斗英雄张富清老人64年守口如瓶、深藏功名的谜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