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顶级学术杂志《自然》和《国家科学院院刊》先后刊登论文,表示已解开汉藏语系的起源之谜。前者认定汉藏语系的起源时间约为5900年前,后者认定的起源时间约为7200年前;但两者在起源的地点上共同指向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
汉藏语系是学术界按照谱系分类法划分的一组语群。按母语人数计算,汉藏语系是仅次于印欧语系的世界第二大语系,母语使用人数约为15亿人,至少包含汉语语族、藏缅语族、苗瑶语族以及壮侗语族,约有400种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缅甸、老挝、越南、印度、尼泊尔等亚洲各地。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汉藏语系内部各语支亲缘关系、分化时间以及起源地点长期存在争议。其中主要存在两大假说:一是“北方起源假说”,认为汉藏语系起源于4000至6000年前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二是“西南起源假说”,认为汉藏语系起源于至少9000年前的东亚西南部某地。
具体来看,《自然》杂志刊登的是中国复旦大学研究团队的论文,该论文综合运用语言学和遗传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分析方法,揭示了汉藏语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起源于中国北方。
该研究团队由人类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教授领衔。他们通过对109种汉藏语系语言的近千个词汇词根及语义组合进行系统发生学建模分析,重构了汉藏语系诸语言间的亲缘关系,并以此推算出汉藏语系的分化时间和起源地。借助语言学的材料,他们还用遗传学方法系统分析了汉藏语系各语言,共同回答了汉藏语人群的演化、汉藏语系起源等问题。研究结果显示,东亚地区汉藏语系诸多语言有着同源关系;汉藏语系的起源与演化很可能与仰韶文化及马家窑文化的发展有密切关联。
而《国家科学院院刊》刊登的是法国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学院、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团队的论文。该论文运用谱系分类法对古汉语、古藏语和古缅甸语等50种汉藏语系语言的数据展开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汉藏语系起源于种植粟的农业人口,他们生活在磁山文化晚期和仰韶文化早期的黄河流域;并经过长期的演化历程,形成了如今的汉语、藏语、缅语等。这一国际研究团队由历史语言学家、法国汉学家洛朗·沙加尔教授领衔。
长期以来,语言的起源与演化都是个具有高度争议性的学术话题。它原本是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期哲学家的主要研究课题,但随着语言学演变成一项实证科学,比较语言学家认为这是一个无从解答的问题,而将之搁置下来。为此,法国巴黎语言学会在1866年明令禁止讨论语言的起源与演化问题。这一禁令对学术界尤其是语言学界产生的影响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
到了21世纪,语言科学焕发出新的生机。近年来,演化语言学和实验语言学迅速兴起——许多心理学家、生物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计算机专家都加入到语言起源与演化的研究领域中,并取得了一些具有科学意义的进展。这使得语言的起源与演化问题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成为一个语言学研究的创新方向。
然而,人类语言的历史悠久,起源极为复杂,要解决其演化问题绝非易事。正如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所言:解决语言演化问题的难度不亚于破解物种演化之谜的难度。语言演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自然现象,还是人类心智发展和历史文化演变的结果。
受其内在成因与外界因素共同影响,要想真正弄清语言的起源与演化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究与时光的验证。
(作者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