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赤城县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通过实施生态工程建设、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优化生态环境等方式,探索出一条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的新路径。
加强思想指导,在转变观念中形成生态扶贫共识点,坚定走绿色发展、生态兴县之路的信心
跳高找站位。赤城县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发挥生态保护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作用,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坚持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将生态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既保住绿水青山,又改变生产生活方式,让贫困群众通过参与生态产业发展增加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跳出找定位。赤城县生态优良,森林覆盖率57.57%,草场面积484万亩,林草覆盖率83.11%,是首都重要的生态防护屏障和天然“氧吧”、全国首批100个绿色小康县之一。2019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快速形成了发展新局面。按照市委对经济发展提出的做好“转型、承接、生态”三篇文章要求,赤城县立足“两区”建设定位,以生态脱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工作主线,牢牢坚持“一个总揽”,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一条主线”,以生态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主题、主战场,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跳远找方位。党中央对绿色发展的高度关注和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出台,让赤城迎来了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实施生态扶贫战略,更符合赤城实际,更符合精准扶贫,更符合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要求,赤城县紧紧围绕坚定政治站位、政策引领、思维导向,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充分考虑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共赢,推动绿色发展,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强化政策引导,在生态建设中找准生态扶贫结合点,坚定走生态强县、生态富民之路的决心
优化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家园。为了彻底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县委、政府统筹安排,标本兼治,立足长远。一是全面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整治行动。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攻坚行动,每个贫困村列支30万元,大力推进垃圾清理和村容村貌提升,彻底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同时,将村庄绿化纳入全县造林绿化总体规划,实现“一年变净、两年变绿、三年变美”目标。二是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将贫困村和非贫困村统筹起来,按照同一标准同步规划、有序推进,利用2年时间补齐短板,有效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三是有序实施空心村治理工程。结合土地增减挂钩项目,2019年度完成2个空心村的治理,4年内完成61个空心村治理任务。四是实施“矿山复绿”工程。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先易后难、注重实效”原则,推进“矿山复绿”专项行动,大力开展矿山生态植被恢复治理工程,国家和省、市财政及矿山企业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实施工程绿化1.43万亩。
加强生态工程建设,夯实扶贫基础。组织动员贫困人口参与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提高贫困人口受益程度。一方面,实施造林绿化工程99.21万亩,总投资13.94亿元,覆盖194个贫困村,占贫困村总数的83.6%,雇佣贫困人口务工2000多人次,向贫困户发放土地流转资金25万多元;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总投资947.38万元,惠及6个乡镇7个村,3274人;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治理面积150km2,总投资9750万元;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投资8483万元,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288km2,一系列高标准的生态工程建设,有力改善了贫困村生态环境,提高了贫困群众收入。另一方面,以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为契机,与北京在生态治理项目、发展节水农业项目、京冀水源林保护项目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促成一系列合作成果。2016—2018年共争取帮扶资金13382.39万元,申报对口帮扶项目10个。
加大生态保护补偿力度,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充分利用贫困村的基础条件和资源优势,积极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一是实施公益项目补偿。依托国家、省级重点公益林项目和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项目,优先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增加生态补偿收益。国家重点公益林项目,总投资953万元,惠及贫困村82个,贫困人口57户;省级重点公益林项目,总投资资金497万元,惠及贫困村114个;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项目,总投资45.3万元,惠及贫困村15个。二是抓好京张协作对口帮扶补偿。北京市在赤城县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投资4950万元;“十三五”期间,每年安排支持赤城县发展农业节水补助项目资金2240万元;投资1.55亿元支持赤城县建设18万亩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这些项目的实施对赤城县推进“两区”建设,构建京津冀生态一体化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拓宽增收渠道。构建“5+2”扶贫产业体系,即5个特色种养富民产业:精品苗木、中药材、特色养殖、杂粮杂豆、食用菌,2个传统主导优势产业:错季蔬菜、乡村旅游。形成了“2环3带18个示范区50家市级龙头企业”(2环:环北京自然生态旅游区、环冬奥冰雪温泉旅游区;3带:白河露天蔬菜产业带、红河设施蔬菜产业带、黑河特色养殖产业带;18个示范区:全县18个乡建成18个示范区;50家市级龙头企业:打造5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旅游重点企业)的扶贫产业格局。一是建立“产业+基地”示范区。重点推进“五项工作、八家园区、十个示范点”建设,做足产业扶贫文章。五项工作,即网络大数据演示平台及展示馆、档案馆建设,异地扶贫搬迁,空心村治理,农村环境整治,成立孝善基金;八家园区,即云州乡康绿达菌业,东卯镇金珠满江鸡纵菌业,样田乡华耐设施蔬菜,样田乡盛丰设施蔬菜,样田乡九龙湾田园综合体,马营乡弘基农业甜瓜,后城镇龙和农业草莓,田家窑镇鲜利蔬菜冷链物流八家示范园区;十个示范点,即产业、就业、光伏、生态、旅游、医疗、教育、文化、电商、京冀合作项目十个示范点。二是探索“旅游+生态扶贫”产业。推进海陀小镇、百龙新雪国、燕阳集团体育度假小镇、黑龙山文化生态旅游等项目建设,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海陀小镇项目总投资70亿元,整村搬迁3个贫困村和2个非贫困村,项目征地4596亩,惠及贫困户359户、1043人,户均增收40万元,村集体年底分红。引进北京燕阳控股集团,启动总投资150亿元的冰雪体育度假小镇项目,带动10个村1947户、4372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三是发展清洁能源扶贫。2018年,在40兆瓦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和11.7兆瓦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基础上,新建30兆瓦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和44.1兆瓦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带动7320户贫困人口年均增收3000元。总投资3000万元的国华风电扶贫开发项目,目前已与国华公司达成意向。四是创新产业脱贫合作模式。村企合作脱贫模式:马营乡人民政府引进河北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弘基公司,投资1000万元,联合建设占地3200亩的马铃薯种植扶贫基地,合作期十年,年底红利公司与合作社按4∶6分成。基地全部采用现代化耕作模式,机械作业,连片经营,亩均增收500余元。覆盖带动贫困户214户、412人。“公司+合作社+农户”脱贫模式: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建设模式,引进北京华耐和盛丰2家龙头企业,组建合作社5家,带动种植大户38户,流转土地2万余亩。
增加生态公益岗位,助力精准脱贫。针对“无劳力、无资金、无稳定收入来源”的“三无”贫困户,及时纳入社保兜底保障,通过提高农村低保和特困供养人员救助标准、全面落实残疾人福利保障政策、“基本医疗+大病医疗+医疗救助+惠民保险”四重保障线一站式结算等措施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减少贫困群众支出。针对有劳动能力贫困群众,一方面,将其纳入到产业就业扶贫中来。2018年投入扶贫资金1659.57万元,安排扶贫产业项目261个,惠及贫困户8831户、19493人。另一方面,在500万元国家生态护林资金基础上,县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选聘694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生态护林员,年人均增收3600元。累计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生态护林员公益性岗位5322个。
注重机制督导,在推进精准扶贫中找准生态扶贫发力点,坚定走扶贫总揽、脱贫攻坚之路的恒心
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制定出台《赤城县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明确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谁主管谁负责,谁牵头谁负责的责任体系。四大班子成员全部纳入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下设1个指挥部,20个工作专班,领导小组集体决策、指挥部协调调度、工作专班具体推进、乡镇部门合力落实。县委、县政府综合运用研究、会商、调度各项机制,推动全县上下各司其职、步调一致、令行禁止。
压实驻村帮扶责任。制定驻村帮扶请销假、考勤打卡、工作例会、公开晾晒等14项驻村帮扶制度,明确责任、严格管理。
加强扶贫政策培训。召开县乡村三级万人培训大会,邀请省扶贫办领导对全县干部进行集中培训;邀请广平县政协领导对全县干部、驻村工作队进行专题培训;邀请广平县6名扶贫干部到赤城县逐乡镇、逐村指导基础档案规范提升工作。
完善结对帮扶机制。全县112个单位4832名机关干部与32058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实现全县党员干部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全覆盖。县乡村三级分别成立帮扶责任人临时党组织,将每月10日定为全县集中入户“防贫日”。通过扣紧责任链条,充分激发全县干部“担当、实干、精准、高效”的工作作风和“激情工作、事争一流”的奋斗精神。
数据来源:赤城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