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畔“智”潮涌,五月津门万木青。一年一度的世界智能大会再次启幕,为海河两岸经济发展赋能。
在2017年举行的首届世界智能大会设立了300亿元智能科技产业基金、加快集聚全球资源、打造“天津智港”,一系列战略举措掀开天津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两年间,天津市把智能科技产业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据统计,在天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智能制造业企业的占比接近20%,其增加值占比接近30%。新能源汽车、平衡车、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服务机器人等新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分别增长22.7倍、84.2%、70.9%、47.2%。
智能科技扬帆起航
人脸识别、水下智能机器人、视觉防火系统、无人机、全景多目智能摄像机……两年来,天津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歇。创新链、产业链双链融合,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领域,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天津实现了产业化。
在天津滨海高新区,飞腾公司市场拓展部副总监柯冠岩展示了最新研发的FT-2000+芯片,“这款芯片在单核计算能力、访存带宽等指标上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主要应用于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目前基于飞腾产品的整机系统已经在云计算平台、企业服务器等多个领域推广应用”。
同时,基于自主芯片的国产操作系统应用也取得新进展。“银河麒麟服务器操作系统目前已在政务、电力、航天、金融、电信等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天津麒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姚翎介绍。
截至目前,天津初步形成了自主可控信息、智能安防、大数据、先进通信、智能网联车、工业机器人和智能终端等7条产业链,共聚集近300家高新技术企业。
2019年初,天津市科技局发布了《天津市人工智能“七链”精准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0)》。“7条产业链服务传统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助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天津市科技局局长戴永康介绍。
金融创新助力“智”造
2018年,天津市出台了《天津市关于加快推进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设立百亿级智能制造财政专项资金、千亿级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基金,发力智能制造,加快培育新一代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刚刚牵手世界第一印刷设备制造商海德堡的天津长荣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打造国家级新型绿色印刷设备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在天津北辰科技园内,长荣公司正在建设20万平方米的示范基地项目,包括智能制造自动化生产线、智慧印厂等,投资将超过10亿元,于今年年底建成。
“今年1月份,我们已经收到了天津市下拨的1000多万元智能制造支持经费,这将补充企业现金流,支持企业加速研发。”天津长荣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邱丞对经济日报记者说。
2019年,天津市还将安排财政资金6.2亿元,支持183个智能制造项目,拉动企业智能化升级投资60亿元。目前,天津市已与华为、百度、360等9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快构筑智能产业新高地。
根据《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5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300亿元。“对此,我们将按照‘投产达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储备报批一批’的要求,加快人工智能领域大项目好项目引进、实施和建设工作。”天津市工信局总经济师周胜昔对记者说。
不拘一格广聚英才
在2018年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天津市出台了“海河英才”计划,重点聚焦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
据统计,截至目前“海河英才”引进各类人才15.6万人。其中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约占引才总量的18%;新全职引进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领军人才24人,引进博士、博士后等青年后备人才900多人。
2018年落户天津滨海新区的紫光云技术有限公司,在1个月内就招聘、组建了100多人的科研团队。“‘海河英才’计划的落户优势,为我们吸引了大量科技研发人员,其中30%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这大幅提升了企业研发能力。”紫光云公司总裁兼CEO吴健说。
同时,“海河英才”计划还大量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津创业,以此带动先进的科学理念、知识、技术、项目向天津集聚。目前,天津市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4.2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5000余人,留学回国人员创办企业1600余家。天津市已建立市级留学人员创业园、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孵化平台17个。围绕创业需求,天津已形成覆盖企业初创期、成长期、壮大期的全周期创新创业政策支持体系。2018年当地拨付创业启动、贷款贴息、纳税奖励资金2100余万元,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热情。
今年,天津还将人才链进行拓展延伸,一是针对高端人才,即硕士、博士以上学位人才,特别是战略新型人才,加大引进力度。此外,天津还将推出海河工匠行动,围绕产业发展,引进大量高熟练度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