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区域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5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调整体制机制、利益格局和发展模式
东莞40条新政拓展优化发展空间
本报记者 郑 杨

加快镇村工业园改造提升、探索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强化新型产业用地(MO)政策激励……广东东莞市日前发布2019年市政府一号文《关于拓展优化城市发展空间 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拓空间40条”),围绕产业发展、公共生活和生态三大空间拓展优化,推出40条政策及一系列配套措施,以期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机遇、高效聚集各类高端要素。

“东莞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发展空间的制约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此次出台一号文,从调整城市空间入手,重在调整体制机制、利益格局和发展模式。东莞要通过这一系列调整来突破制约、实现高质量发展。”东莞市政府秘书长邓涛表示。

邓涛介绍说,“拓空间40条”的一大特色是突出重点保障,即着眼于东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战略部署,将加强重大产业项目落地保障作为重中之重,为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提供拓展路径和机制保障。同时,着力突出问题导向和用户思维,针对土地收储整备不足、低效闲置土地数量较多等问题,推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力争做到“部门有创新、镇街可操作、村组看得懂、企业用得上”。

在众多创新举措中,推广1.5级土地开发模式是一大亮点。据介绍,东莞是国内第一座从政府层面发布1.5级开发指引的城市。早在去年东莞就印发了土地1.5级开发操作指引,提出为盘活政府预控的储备土地,解决远景规划与近期开发诉求的矛盾,政府将基础设施完备、潜在价值较高的地块短期租赁出去,实施过渡性开发利用。作为介于一级开发和二级开发之间的一种土地开发模式,该模式因能节约可观的土地成本、提升项目开发信心而受到欢迎。

鳒鱼洲活化更新项目是东莞首个土地1.5级开发试点项目。今年3月份,东实集团通过公开竞拍取得该项目15年的租赁权,将充分利用鳒鱼洲小岛上丰富的工业遗存,引入文创、科创、展览、文旅等产业要素,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制造中心”展示窗口和旅游集散地。按照计划,项目年底便可正式开园。

此次出台“拓空间40条”,东莞进一步扩大了1.5级土地开发模式的范围,不仅将市级储备土地扩展到镇街(园区)级储备土地,而且将运营主体从市属国企拓展到大型龙头企业,鼓励更多主体结合产业转型与城市升级需求,参与土地过渡性开发利用。

“拓空间40条”中的另一亮点是创新了托管、BOT、BOS等土地合作开发模式。根据新政,东莞将推动镇村与企业合作开展开发模式创新,引导社会资本与镇村通过托管、建设—运营—转让(BOT)、建设—运营—分享(BOS)等多种模式,对低效土地和物业实行整备开发,然后按约定方式及比例回收投入成本并分享后期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新政策还着力撬动庞大的集体经济组织资金参与“拓空间”项目。多年来,东莞市村组经济充分发展,资金规模高达1700多亿元,置换资产的愿望强烈。“拓空间40条”发挥这一优势,结合“拓空间”优质项目,由镇街协助定向募集集体资金,委托骨干企业用于项目投建。同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置换物业、投资分成物业、定制购置物业等方式,增加集体资产与物业增值收益。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