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5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和平的森林蓬勃生长
——写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召开之际
金里伦

繁花似锦的北京,即将迎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各国宾朋聚焦亚洲文明,交流互鉴,共商文明发展之道、共话合作共赢大计,无疑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的盛举。

让和平的种子生长出一片又一片和平的森林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梦想持久和平,但战争、冲突、对抗的幽灵,始终伴随人类发展的历程。回望历史、反思现实,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反之,则是地缘政治的对抗、冲突,甚至是战争引发的人类灾难。

5年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在演讲中,习主席引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用多种语言镌刻的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习主席面向国际社会发出呼吁:“人们希望通过文明交流、平等教育、普及科学,消除隔阂、偏见、仇视,播撒和平理念的种子……这样一种期待,这样一种憧憬,是我们今天依然要坚守的。不仅要坚守,而且要通过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教育、科技、文化活动,让和平理念的种子在世界人民心中生根发芽,让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星球生长出一片又一片和平的森林。”

时隔一年,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再度重申:“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

今天,我们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现实,置身于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加速调整的变局之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即将召开之际,重温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让我们再一次深深感受到,加强人类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意义非凡。

让文明对话交流互鉴取代文明的冲突和对抗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发展备受世界瞩目。尤其是随着上世纪90年代苏联的解体,东西方两大阵营“冷战”结束,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他们对中国与世界、中国与周边的关系变得异常敏感起来。西方学者也随即提出了“重建世界秩序”的新理论。

1993年,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美国《外交事务》杂志夏季刊上发表了《文明的冲突?》一文。此后,他在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的中文版序言中,这样写道:“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上,任何国家之间的关系都没有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那样至关重要。如果中国经济在未来的10年或20年中仍以现在的速度发展,那么中国将有能力重建其1842年以前在东亚的霸权地位。”站在西方价值观和立场上,亨廷顿的观点,或许点出了某些西方政治家面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时的内心焦虑。

然而,霸权思维从来不属于中华民族。西方某些政治家或学者如果始终都搞不懂中华文明“和合”二字的精髓,坚持以意识形态偏见审视中国发展,所谓“文明的冲突与对抗”,在他们的头脑中似乎很难消除。因此,面对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的误解,弥合歧见的最好方式,就是习近平主席一再倡导的文明对话、交流、互鉴和包容。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正是这样一个不同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的平台。传承弘扬亚洲和世界各国璀璨辉煌的文明成果,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精神支撑,大会的良苦用心和深远意义,蕴含其中。

用文明交流互鉴的活水滋养和平的森林枝繁叶茂

东西方文明起源,分属不同源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类不仅孕育了非洲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欧洲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也缔造出亚洲黄河和长江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东南亚等地区的诸多古老文明。

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东西方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历史上,《马可·波罗游记》曾激起无数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后来新航路的开辟产生过巨大影响。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亦曾带动过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

与经历过中世纪的漫长黑暗的西方不同,中国人从不否认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文明和发展成就。汲取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是中华民族对待外来文明、着眼于自身发展的一贯态度。明末清初,中国人积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欧洲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其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中间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20世纪下半叶以来,执著探索的中国历经重重曲折,敞开胸怀拥抱世界,改革开放40年砥砺奋进,与经济全球化时代潮流始终同步前行,近14亿中国人创下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为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谱写了动人乐章。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明的冲突与对抗,不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逻辑。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先贤所道出的哲理提醒我们:文明不同、特色有别,乃事物之天性。倘若非要按照一种模式、一种价值观去统一和衡量这个世界,即“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文明冲突”思维的危害性,就在这里。

倡导文明对话,不搞“文明冲突”。让我们携手播下和平理念的种子,用文明交流互鉴的泉水滋养和平的森林蓬勃生长。新时代的中国,一定会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新的伟大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