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周末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5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荆楚文化“明信片”
□ 陈华文

两公里长的楚河汉街,浓缩了荆楚儿女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一鸣惊人的创新意识、抚夷属夏的开放气度、深固难徙的爱国情结以及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

如果说白云悠悠的黄鹤楼是荆楚大地的旅游坐标,那么楚河汉街就是展示荆楚文化的一张明信片。

楚河汉街位于武汉东湖与沙湖之间。修建楚河汉街,来源于环保生态的动机。武汉是长江、汉江的交汇地,东湖、南湖、沙湖、汤孙湖等十几个大大小小的湖泊分布在城市当中,故武汉有着“江城”的美誉。可是,这些湖泊并没有“贯通一气”,湖泊里的水都是“死水”。武汉人深深明白:惟有流动的水,才更富有活力。为了改善水质生态,武汉市政府去年年初就大刀阔斧,在东湖和沙湖之间开挖人工河,使湖水贯通。这条人工河,就是楚河;在楚河之畔修建的街道,名曰汉街。在9个月的时间里,楚河汉街竣工,使得两湖之水亲密接触。

楚河,这条40米宽的河流犹如一条银白色丝带,给偌大的城市增添了灵气。我来到楚河边上用实木铺就的观景台上,悠闲地走着。天气晴朗,午后吹来的微风给人增添了丝丝清凉。身边的行人,有的在拍照留影,有的牵着宠物狗溜达。小孩子手拿篮球般大小、蓬松的棉花糖,在漫长的观景台上奔跑着。

看着平静的楚河,我不禁想到从荆楚大地走出来的伟大诗人屈原。他是楚文化的杰出代表,脍炙人口的《天问》《九歌》等,就是在荆楚大地创作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样优美的词句,只有在楚地河边吟诵才更有韵味。

荆楚大地如一个巨大的调色板,它在漫长历史岁月中不断调和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文化原色,逐渐形成了五彩斑斓的荆楚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在调和南北文化时,荆楚文化的底色仍然留存,荆楚民众以自己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来接纳、吸收异地文化,因此荆楚文化在吸纳四方的同时仍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色:多元一体、神秘野性、浪漫博大、生机而又诡异。

约半小时后,我跨越楚河上的铁桥,来到河的右岸——汉街。楚河与汉街如同孪生姐妹,相互依靠。汉街依楚河而建,长长的街道两边,是效仿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建筑。这些楼不算高,最高的也不过5层。那红灰相间的清水砖墙、精致的砖砌线脚、乌漆大门、铜制门环、石库门头、青砖小道、老旧的木漆窗户,使我仿佛置身老武汉的时空里。下午3时整,楼顶上传来浑厚的钟声,一群群白鸽在汉街上空起舞。

走在拥挤的汉街上,眼前呈现的俨然是一幅老武汉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有人装扮成车夫,穿着马褂,拉着黄包车上的游客,车上不时传来清脆的铃声。一家法式面包房门前,促销小姐穿着深红的旗袍招揽生意,服务生则身着灰色长衫,向游人散发广告单。人群扎堆的几个地方,有人唱楚剧,有人玩三盘鼓,还有人在说评书……荆楚传统艺术,在这里悉数登场。上了年纪的老人,看表演时眼睛都不眨一下,这些表演曾是祖辈喜爱的娱乐方式。

有人挑着担子,用武汉话吆喝着卖麻花、麻糖之类的点心。一个中年男子更是别出心裁,戴着瓜皮帽,肩膀上搭着一条白毛巾,推着独轮车销售热气腾腾的米酒。快餐店内,游客们排队购买武汉小吃,品尝蔡林记热干面、五芳斋汤圆、四季美汤包、老通城豆皮……纷纷感叹:吃出了老品牌的那个味!我在街边花2元钱买了一个锅盔(湖北的一种烤饼),用牙齿一咬,外硬内软,吃起来甜丝丝、热乎乎。

正感叹锅盔的美味时,耳边突然传来一阵滴滴答答的喇叭声,随后就是有节奏的锣鼓声。原来,一场武汉特色的传统婚礼即将举行。轿夫们抬着轿子迎娶新娘,两名伴娘将新娘从轿中搀扶出来。新娘子头戴红盖头,身穿红衣,换了布鞋后,慢慢朝房内走去。不一会儿,喜庆的喇叭声、锣鼓声、爆竹声再次响起,身穿长袍马褂的新郎胸前戴着硕大的红花,满脸笑意,不停向游客拱手致意。在新郎新娘拜“天地父母”的过程中,主持人说话半文半白,声音洪亮且抑扬顿挫,如同过去的教书先生。在欢快的气氛中,新郎新娘完成了“结婚”仪式。身边的一个年轻女游客非常羡慕,娇声对男友说:“我们的婚礼也要这样办。”

两公里长的楚河汉街,浓缩了荆楚儿女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一鸣惊人的创新意识、抚夷属夏的开放气度、深固难徙的爱国情结以及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楚河汉街,是武汉为了修复生态环境而催生的一个旅游景点,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这里是解读荆楚传统文化的窗口,也是展示武汉现代风情的汇集地。在碧波荡漾的楚河之畔,在熙熙攘攘的汉街中,我真切感受到了荆楚文化与生俱来的魅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