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5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蹲点采访一线者心声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于3月28日在河北西柏坡举行。图为4月8日无人机拍摄的西柏坡。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图为记者陈发明(中)在金川集团龙首矿的矿井下采访一线工人。
初夏时节的贵州省赫章县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村风景宜人。
本报记者 吴秉泽摄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以来,广大新闻工作者持续深入各地基层采访,用真挚的感情、细腻的笔触、生动的语言展现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描绘新时代百姓生活的变化历程,讴歌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今日本版刊登经济日报记者在蹲点调研采访中的观察与思考,介绍他们在一线所看到的繁荣景象和与一线奋斗者交流中的收获。

看不完的新鲜事

孙潜彤

机器人的发展真是迅速,竟然还能“意识感应”。4月中旬记者在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采访,就在现场亲身感受了一番。

在头上缠个“箍儿”就行?记者将信将疑,新松公司的技术员在一旁给记者提醒,“注意力要集中哦”。记者盯着眼前粉白的机器人,心里念叨着:“你能和我走近些交流吗?”神奇的事发生了,机器人真的移动过来了,看我的位置有点侧身,“他”也转了一点角度。

原来,这个黑色的“箍儿”就是脑电波感应传输器,能采集人体的意识流传导给机器人,机器人再作出相应动作。

在新松机器人公司采访蹲点这些天,每天都有看不完的新鲜事。自己也为国产机器人的飞速进步感到惊奇。时代变迁,机器人也在“进化”。比如传统的机器人,无论机械手还是机械臂,都是一种可编程的设备。而新一代机器人脱离了机械设备的概念,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语音交互、视觉识别、自主充电甚至自主编程。这种机器人能够通过智能、传感完成制造业的作业,也能深入到国防安全、医疗康复、家庭服务等领域大展身手。而以新松为代表的国产机器人恰在合适的时机做好了技术储备,抓住了产业升级的机遇,未来大有可为。

图为记者孙潜彤现场体验脑电波操控机器人的操作。

高新区里故事多

黄 鑫

安徽合肥是记者从小生活的地方,然而离开合肥20年后,再回到合肥高新区采访,才真正体会到何为巨变。

128平方公里的高新区,高楼鳞次栉比,道路宽敞笔直。这里既有科大讯飞这样耳熟能详的明星企业,也有华米科技这样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占有率第一的“隐形冠军”。这两家企业的创始人都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事实上,如今合肥高新区里的不少成功企业都孵化于位于合肥市包河区金寨路96号的中科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一所很棒的大学,孕育着一流的科研成果。但这些科研成果转化为成功产品、成功企业,要归功于合肥高新区创新体制的改变。总结合肥高新区科研成果转化率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协同创新大平台,名校名所名企协同分段合作,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二是金融活水充足。合肥高新区不仅准备了各种投资基金,还和金融机构联合打造了多个金融产品。

如今,成功企业加速聚集,产业链优势效应更加凸显,这也让记者坚信,印象里在创新上谨慎而保守的合肥,早已迈开了大胆的步伐,未来还将继续书写更多的创新传奇。

美而好礼新“镍都”

陈发明

钢,无镍不坚,无镍不韧,无镍不强。

60年前,为改变共和国“缺镍少钴”的困境,来自五湖四海的创业者们云集河西走廊的戈壁滩,他们身上,似乎也有镍“坚韧”的性格特点。凭借坚韧、耐苦、创新的品格,他们不仅挺起了共和国镍钴工业的脊梁,也在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上建起一座新兴工业城市——“镍都”金昌。

在工业城市的硬核之外,金昌如今也有园林城市之美。在金川集团的厂区与金昌市区交错之中穿梭行走,令人印象最深的不仅有管道、厂房和烟囱带来的工业气质之“刚”,也有随处可见的一片片绿地与树林之“柔”。在戈壁滩上种棵树,比抚养一个孩子还难,但金川的创业者们硬是在这里种出了一座“国家园林城市”。

绿意盎然的美丽外表下,金昌也孕育了文明城市的内涵。金昌的文明凸显在市民的衣、食、住、行的细节之中,也蕴藏在厚德风尚、幸福宜居、文明理念、精细管理的城市内涵中。当年来自天南海北的创业者们虽乡音未改,但已扎根戈壁,从建起一座改变新中国工业格局的矿山,到发展一个享誉世界有色冶金领域的企业,再到培养一个以文明为名片的城市,美而好礼,成为了“镍都”的新气质。

黑土地上探传奇

苏大鹏

4月下旬的黑龙江,一场倒春寒让羽绒服重新上岗。即便有点寒冷,但一走进著名小说《暴风骤雨》诞生地的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各种不适立刻会忘在脑后。当听着元宝村乡亲们用生动的东北方言为你讲述铅笔板生产基地的新故事时,那种心情甭提有多激动。

因《暴风骤雨》令世人皆知,作为中国土改第一村的元宝村历经多年贫困后没有沉寂。在改革开放春风里,“赵光腚”的后代打造出国内最大的铅笔板生产基地,“光腚屯”一举成为“亿元村”,为这片黑土地书写出新传奇。

扎实蹲点,收获就会源源不断。在田间地头、村办企业、农民家中,记者聆听元宝村村民改革奋斗的故事,中国农民朴实而伟大的形象渐渐清晰,党员干部勇于奉献、敢于担当的形象越来越深刻。

电器之都访新人

张 玫

蹲点浙江温州乐清柳市镇,在曾经闻名全国的“中国电器城”里,记者用当地话采访女店主陈彩美,她笑着告知,她和老公都是“慕名”来此打工的外乡人,赚了钱就地落户办厂的。

连日来,记者跑企业、看市场,遇见的很多高管、技术员甚至大老板都是“新柳市人”。在交谈中,记者深切感受到,柳市人会抓机遇、能吃苦的精神深深感染着这片土地上的人,“肯干就能赚钱”成为大家努力的信念。

“中国电器城”是柳市镇长虹村1990年发起集资,一步一步建设起来的。而今,只有530户2200人的长虹村,95%以上的人从事二三产业,村民创办企业年产值超亿元的就有4家,500万元以上的有50多家。村党支部书记郑海江告诉记者:2018年全村工商业总产值达13.5亿元,村民人均收入4.5万元,村集体总资产超过8亿元。

如今,以生产经营低压电器闻名的柳市,已经形成以高低压电器、电子、机械、仪表等为主导的工业产业体系。2018年,一个全新的柳市镇“中国电工电器城”建成,占地约335亩,总投资37亿元。这是一个集产品展示交易、电子商务、仓储物流、金融服务、研发检测、外贸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基地,也将打造成规模宏大、业态齐全、服务完善的全产业链、全功能、复合型电工电气展示采购中心、产业服务平台和品牌的孵化基地。“中国电器之都”要再创新辉煌。

图为记者张玫(左)在柳市中国电器城采访女店主陈彩美。

一碟小菜看创新

吴陆牧

榨菜是大家熟悉的食品。但在重庆涪陵,一碟榨菜为何能历经百年传承,发展成为百亿级产业?从科研院所到田间地头,从厂房车间到营销网点,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答案也渐渐清晰:是不断创新推动了涪陵榨菜百年传承与变革。

在渝东南农业科学院,三代榨菜育种人无悔坚守,坐穿几十年冷板凳,换来了10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榨菜良种;在涪陵榨菜集团,11条全自动生产线满负荷运转,智能化的榨菜工厂令人震撼;在清溪镇平原村,周坤林、周琳翔这对“父子兵”每年把1万吨榨菜出口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涪陵榨菜飘香世界……

无论是品种改良和优化,或者栽培技术的总结和推广;无论是传统风味的保持,或者新口味的研制;无论是工艺的改进,或者质量的提高……都体现出了涪陵人强烈的创新意识。可以说,涪陵榨菜百年发展的历程就是一个利用科技不断创新、创造的过程。蹲得越深,收获越大。蹲点基层,倾听时代前进的足音、探寻一碟小菜百年历史背后的故事,倍感幸运,值得铭记。

图为记者吴陆牧(左)在榨菜育种基地采访。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