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创新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5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拥有完善配套设施的城市“硅巷”受创业者青睐
南京向存量空间要增量价值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薛海燕 蒋 波
南京市珠江路“INNO未来城”B座“硅巷”中心。 (资料图片)

江苏南京市以建立城市“硅巷”作为创新名城建设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老城区创新载体与高校院所、城市空间有效融合,打造校地融合、产城一体、创新创业活跃度高的创新集聚区,使老城区焕发创新活力、产业动力和人才吸引力

江苏南京市利用主城区的存量建筑、闲置载体,开展产业化的创新创业活动,以建立城市“硅巷”作为创新名城建设的重要抓手,向“存量空间”要“增量价值”,让老城区创新活力得到有效激发。

闲置楼宇变身“硅巷”

南京市珠江路未来城B座空置了三四年,从去年底开始逐渐热闹起来,口碑网、阿里云创新中心(南京玄武)、明亚保险经纪公司等一批科创公司入驻,让这个曾陪伴市民多年的数码电子产品卖场摇身一变,化身为繁华都市中的创新“硅巷”。

“老城区里的楼宇空间闲置,资源浪费,我们正以此为契机,引入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建设‘硅巷’,释放创新空间。”珠江路科技一条街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孙兵介绍,“硅巷”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是个虚拟园区,聚集着众多移动信息技术企业群,它没有固定边界,是创新创业新形态,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园区,已成为纽约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随着“互联网+”向纵深发展,新兴科技与旧产业深度融合,位于南京主城区、拥有完善配套设施的“硅巷”便成了创业者最佳的选择。

从去年9月开始,南京市玄武区与东南大学合作启动共建东大·南京设计名城,在近4.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聚优质设计产业资源,建设东大玄武设计创新研究院,引入与设计产业相关的院士大师工作室,以及国际知名设计企业总部代表机构。同时,玄武区把南京卷烟厂老厂区、谭延闿故居、杨廷宝故居等载体实施“腾笼换鸟”,打造院士大师工作室、亚洲建筑档案中心等重点设计产业集聚区,形成老城区众创生态服务圈。

今年1月,随着字节跳动(南京)研发中心落户,南大科技园成为南京市鼓楼区“硅巷”建设与招商引资的“招牌”。鼓楼高新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鼓楼区正以南京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老所区、南京邮电大学科创中心等载体建设为支撑,围绕南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南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南邮国家大学科技园等重要载体,推动“硅巷”建设。

南京市秦淮区则依托江苏金陵机械制造总厂原厂址新建航空发展大厦,并改造部分存量旧楼,引入中介运营平台,打造科创综合体。2019年秦淮区将实施六大工程,建设载体10万平方米,培育入驻新型研发机构10家,新增科技企业80家。

创新载体串珠成链,城市“硅巷”连点成面。眼下,“硅巷”建设已写入南京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南京各地正在积极探索老城区创新载体与高校院所、城市空间的有效融合,激发高校院所的科教资源活力,打造创新集聚区。

建设全域创新空间

与传统办公空间中的“格子间”相比,南京市珠江路“INNO未来城”的B座大楼有些“另类”。走进大楼,餐饮、零售、美容、健身等商业生活配套一应俱全,创业者们在这里可以边喝咖啡边聊工作,可以在办公楼里参加各种活动,工作之余还可以健身。

“这里融合了联合办公室、孵化器、商业和娱乐等功能,我们每年举办不少于200场创业活动,为创业者建立互动社区,打造一站式服务的青年社区。”未来城项目合作方中国新天地执行董事张斌告诉经济日报记者,目前,珠江路INNO未来城企业入驻率达到50%,其中孵化器INNO空间的项目入驻率达到70%,1.7万平方米的众创办公空间里聚集了27家高新技术企业,有效缓解了老城区面临的产业空心化、人口结构老龄化、科教资源外流等问题。

南京市科委副主任陈为生介绍,南京计划大力推进鼓楼、徐庄、白下和建邺等高新园区通过改造老厂房、盘活老校区等,嵌入式容纳更多创新创业者,打造校地融合、产城一体、创新创业活跃度高的“硅巷”。

在新一轮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围绕南大、南航、南师大等高校画了一个又一个“硅巷圆圈”。南京市规划局局长叶斌说:“南京要做优创新生态体系,打造全域创新空间,通过在老城范围内培育科技‘硅巷’,推进大学和科研机构及周边社区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城市“硅巷”有别于单纯的工业开发区和传统的科技园区、孵化器,而是一个创新复合空间。南京海创岛科技园总经理徐振凯告诉记者,“硅巷”是资源汇聚的创新综合体、配套齐全的创新活力区、市场运作的创新共同体和产业发展的创新推进器,有了创业者入驻、创新资源注入,老城空间就有了活力,找回了产业动力,“空心化”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表示,南京正在利用市场化的力量,引入有经验的园区管理者、新兴互联网企业,把“硅巷”建设成创业者的栖息地,探索老城更新、旧城创新的新路径。

打造无边界园区

“我们被南大鼓楼校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科技创新氛围打动,在南大和鼓楼区的支持下,我们决定将公司的研发中心落户于此。”字节跳动创始人兼CEO张一鸣表示,将在南大“硅巷”里打造公司的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和创新业务孵化中心。

“在校园里建设‘硅巷’,科创氛围越来越浓,会吸引更多的科创企业走进南大。对师生来说,这些‘大牌’企业就在身边,方便进行科研等合作交流,学生也多了个就业创业的平台。”南京大学软件学院教授陈振宇说。

“高地价、过于密集的人口、有限的可建设空间,决定了老城区不太可能专门划出一片区域作为新的产业园区。”负责“秦淮硅巷”工作的白下高新区园区服务处处长金界春表示,“秦淮硅巷”紧贴城市原有肌理,通过对现有老写字楼、老厂房、棚户区加以改造,容纳创新创业者。

“‘硅巷’模式是‘老树发芽’而非‘平地起楼’,既可以有效节约资源,又可以带动老城区创新活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院副研究员孔详浩说,没有边界的园区让企业和员工充分享受到城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带来的便利,自然容易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目前,南京市鼓楼、秦淮、玄武区的“硅巷”建设已累计超过76.5万平方米,累计新增入驻高新技术项目(企业)超过200个。

“建设城市‘硅巷’,是创新载体提档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主城区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张敬华表示,南京将坚持“主城区”坐标,解决“空心化”问题,贯彻“无边界”理念,使闲置空间焕发创新活力、产业动力和人才吸引力,形成南京“硅巷”品牌,打造一个适应创新创业的生活休闲空间。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