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5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莱西木偶“活”起来
本报记者 刘 成 通讯员 公志程
外国友人近距离感受莱西木偶的魅力。 (资料图片)
莱西木偶第五代传人姜玉涛正在制作木偶。
(资料图片)

莱西木偶戏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然而,历经时代变迁,这一古老而传统的民间艺术曾濒临消失。如今,随着莱西木偶戏几代传承人的不懈努力,莱西木偶戏的身影逐渐活跃起来,足迹遍及全国,演出场场爆满。同时,莱西木偶戏作为文化使者,还多次受邀到国外演出,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崭新魅力

身姿摇曳,舞步蹁跹,水袖舒展,如梦如仙……日前,记者在山东青岛莱西市大汉偶歌木偶艺术馆排练厅内看到,乐声婉转中,演员展曼曼正举着一个身着华服、仪态万千的木偶排练,为第36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巡游做着准备。其他成员或在打坯塑模,或在为木偶勾脸上色,每个人的脸上都透着大型演出活动来临前的兴奋和激动。

兴衰起落

“莱西木偶戏,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1978年,在当时的莱西县岱墅西汉墓中出土了一具身高1.93米的大木偶,肢体由13段木条组成,关节活动自如,是迄今为止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发现的年代最久、个头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木制偶实物,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有‘天下第一偶’之美誉。”莱西木偶第五代传承人姜玉涛一边带记者参观艺术馆内摆放的西汉大木偶复制品,一边介绍。

“在木偶戏传统剧目中,不仅保存着大量莱夷古国民间习俗和方言俚语词汇、古读音,也保存着许多宋、元时期北方戏的剧目、音乐、演出形态等珍贵资料。旧时《莱阳县志》记载:‘若帷薄张幕,傀儡出场,金革丝竹毕具,谓之大头子戏。’这里说的大头子戏就是指木偶戏。”莱西木偶艺术团导演吕旭东说起莱西木偶的历史一脸自豪。

清末民初,莱西木偶戏盛行于胶东地区,大批木偶戏班子活跃于乡间,这对当时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农村来说,是深受百姓欢迎的消遣娱乐项目。

“听老人说过,以前春节前后以及重要的传统节日期间,村里空地上总会挤满观众,《斩皇袍》《捉放曹》《高老庄》等很多经典木偶戏剧引得叫好声四起。”今年80多岁的李山文老人,是目前已知莱西年龄最长的老一辈木偶戏演员,从老人的话语里,听得出他对莱西木偶戏的喜爱与眷恋。

上世纪20年代后,由于战乱频繁,包括莱西木偶在内的许多传统艺术都遭到了重创。许多莱西木偶戏艺人纷纷另谋出路,文化传承难以为继,莱西木偶到了即将消失的边缘。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莱西木偶戏才慢慢“复活”过来。

人偶情缘

今年55岁的姜玉涛是土生土长的莱西人,曾经开了一家电脑配件专营店,生意不错,日子过得有滋有味。2010年一次偶然机会,自幼喜爱传统文化的姜玉涛结识了当时已经73岁的莱西木偶第四代传人倪奉先,姜玉涛从此与莱西木偶结下了不解情缘。

“倪老16岁学艺,20多岁开始带着班子四处表演。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观众娱乐方式日渐丰富,木偶戏逐渐退出了观众视野,倪老也再没举起过木偶。”姜玉涛说,直到2008年,莱西开展了一次民间文化普查,才让莱西木偶重见天日,倪老又重新拾起当年的手艺,组建了以木偶表演为主的小剧团。

2010年5月份,姜玉涛随同剧团一起来到青岛劈柴院演出。方言土语,伴奏嘈杂,形式单一……木偶戏的第一次重新公开亮相,除了让观众看个新鲜,再无其他好的评价,这让剧团所有人感受到了危机。

几场演出下来,姜玉涛把自己发现的问题与倪老先生共同深入探讨,通过这次交流,两人明白了,木偶戏要传承下去,不能一味地因循守旧,必须变革和创新。

同年8月份,青岛举办第二十届国际啤酒节,啤酒节期间有一项花车巡游活动。“大家认为这是一次展示莱西木偶的好机会,不可错过。于是剧团向主办方递交了报名表。”跟随木偶剧团来啤酒节参演的姜玉涛回忆说,最终的结果不出意料,莱西木偶不仅顺利通过主办方面试,还在啤酒节巡游当天的演出上大放异彩,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经历了两次共同外出表演,倪奉先觉得姜玉涛对莱西木偶戏很有热情,对剧团的发展有想法,希望他能继承自己的技艺,把莱西木偶戏传承下去。“起初我有点犹豫,直到倪老说,‘莱西是木偶的发源地,不能让它就这样消失’,我的内心一下被触动了,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莱西木偶发扬光大。”由此,姜玉涛正式成为莱西木偶的第五代传人。

重振之路并不平坦。由于资金有限,工资不高,剧团不断有演员加入后又辞职,加上房租、道具、人员吃住等诸多事项也需要投入,姜玉涛至今已经投入个人资产近200万元。“家里人多数反对我干下去,觉得这是不务正业,只有曾经从事过戏曲表演的父亲支持我,他说如果喜欢就坚持做下去。”姜玉涛说,父亲的话给了他莫大的鼓励与安慰。

木偶“活”了

2012年4月28日,青岛大汉偶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姜玉涛借此招聘一批演职人员,重新组建了莱西木偶艺术团,使莱西木偶有了名正言顺的“家”。

木偶表演讲究举、捻、步三功。“一个动作至少要举着道具15分钟以上,并通过手的捻动表现出木偶的手脚动作和面部表情。”吕旭东说,木偶没有表情,其表达方式一般都是通过形体。“虽然木偶是拿在手里表演,但上台后,就相当于演员自己在台上表演。”

为了呈现给观众精彩的表演,艺术团开始“给自己找事儿”,定时排练、创作剧本、参加活动,每位演员在熟练表演技巧的同时还要学习制作木偶的技艺,团里每个人都必须成为“木偶全才”。

“刚来的时候我觉得木偶戏表演挺简单,但真正从基础练起时才发现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演好的。”艺术团里年纪最小的演员刘京琳说起练习木偶戏深有感触。

参加山东省文博会、上海国际木偶艺术节、全国首届木偶大赛、拍摄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宣传片……莱西木偶的身影逐渐活跃起来,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少则数百、多则上千人的演出场场爆满。同时,莱西木偶作为文化使者,还相继受邀到瑞典、日本、美国等国家演出,向外国友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

“以前,表演结束后经常有观众想要购买我们用作表演的木偶,但由于体积大,价格昂贵,无法作为商品出售。这一情况给了我启发,能否将木偶道具做成既好看又操作简单的小玩具?这样既能宣传莱西木偶又能创收,两全其美!”随后,姜玉涛找到一家玩具厂合作生产玩具木偶。从此,艺术团无论到哪里演出都带上制作精美的玩具木偶售卖。如今,玩具木偶销售所得成为艺术团的主要收入来源。

“我们发现,相比传统戏曲木偶剧,儿童木偶剧的演出效果更好,于是我们改变了剧目主攻方向,将创作和演出的重点转到儿童市场上来。”姜玉涛带着他的团队在改良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又创作出《农夫与蛇新传》《西游记外传》《白雪公主》等七八个新剧目,还将木偶表演与真人演绎相结合,取得了出乎意料的良好效果。

目前,莱西木偶艺术团大胆创新,开始尝试将PVC、硅胶、3D打印技术等高科技应用到木偶制作中,表演融入川剧变脸、木偶杂技秀、长袖舞等多种传统技艺,使得木偶表演更具观赏性。

“未来,我计划在莱西建立一个莱西木偶文化艺术博物馆,观众可以在里面看演出、学知识、亲手制作木偶、自编自导自演木偶剧等,让莱西木偶成为‘乐在莱西’旅游品牌的一部分。”姜玉涛说,他还想把莱西木偶做成中国版的“迪士尼”,最大限度地开发莱西木偶的“潜力”,让这一传统艺术焕发新的光彩。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