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副刊 上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2019年5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劳动起家
□ 魏永刚

劳动刻写在我们历史的每一个页码里,已经积淀成我们的文化基因。劳动让我们赢得尊重,也只有劳动才能改变一切

我一直记得“劳动起家”四个字。

这是写在太行山深处一户农家门楣上的四个大字,农家的主人叫李顺达。一个不识字的农民,为什么要把这么四个字写在自家大门上,我没有深究过。但是,回望历史,仔细品味这四个字,似乎可以感受到其中记录着的那一段历史,也能体会到字里行间表达着的那一种自信。

李顺达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跟随父亲一家人从河南逃荒,沿着茫茫太行山来到山西平顺一个小山村。当时,他只有十五六岁。他们一家住窝棚,开荒地,靠着顽强劳动,在西沟村边垒起三孔窑洞,修建起一个小院。农家院门上常常会写“福禄寿喜”之类的字,图个吉利。而李顺达家新建的大门上则挂起四个别样的大字:劳动起家。

劳动成就了他们的生活。没有劳动,没有肩扛手提的艰苦劳动,就没有那一块块石头垒砌起的窑洞,就没有这个院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劳动起家”记录着的是一个农家院落从无到有的历史。一户逃荒要饭的农民正是靠着顽强的劳动,才在异乡的土地上修房盖屋,顶门立户的;浸满汗水的劳动,改变了一户农民漂泊逃荒的命运。“劳动起家”四个字凝结着普通农民的生活艰辛,也宣示着收获的快乐。

当然,李顺达从劳动中体会到的还不仅是自己家庭的改变。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带着村里人建设乡村,投身社会建设中。李顺达后来成为全国著名劳模,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他以顽强又超越个人的劳动,赢得了过去难以想象的尊重。

劳动赢得尊重,让农民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自信。艰苦劳动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也改变着农村面貌。人们在生活中真切地感受着变化,也更加相信劳动是可以改变一切的力量。也许是因为这种发自内心的自信,才使得李顺达在自家小院的大门上,高高地挂起那四个字:劳动起家。

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变的主题。而这种尊重,在过去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曾经激发起像李顺达这样一些普通农民心中的热情。他们奋斗不息,辛勤不止,在各个角落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也改变着我们祖国的面貌。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而劳动是人民创造历史的动力。过去七十多年的历史,是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历史。现在我们享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也正是几代人劳动积累的结果。

时代的变迁也在改变着劳动的内涵。我们今天很少体验到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也体会不到燕子衔泥一般修房盖屋的辛苦。基础条件的改善和科技的进步,深刻地改变着劳动形式和劳动体验,但是,“劳动起家”仍然值得我们品味和感悟。劳动刻写在我们历史的每一个页码里,已经积淀成我们的文化基因。劳动让我们赢得尊重,也只有劳动才能改变一切。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无论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我们相信,辛勤劳动是我们战胜困难的法宝,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一方面,我们呼吁社会更加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另一方面,我们作为劳动者也更加坚信:劳动才能给我们自信,劳动才能为我们赢得未来。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