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下一版 2019年5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花板”变身“起跳板”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产业转型记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乔文汇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提到“三八”企业,人们心情颇为复杂。

一方面,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八一毛纺织厂、八一棉纺厂和八一制糖厂,曾是当地的骄傲,纺出了新疆第一缕纱、织出了新疆第一匹布、榨出了新疆第一块方糖,承载着兵团广大干部群众难忘的记忆。

另一方面,行业有起伏、企业有兴衰,这几家工厂在上世纪末相继陷入困境、破产重组。“三八”企业所在的石河子市西工业园区,渐成一条工业“锈带”。

如何“除锈”?如果大刀阔斧,将闲置厂房全部拆除重建,可快速见效。但八师石河子市党委认为,这种“刮除法”过于浪费,后遗症多。经过调研,他们最终选择了“植入法”,即向老厂区注入新功能,实施“退二进三”,让产业“天花板”成为发展“起跳板”。

“西工业园区是新疆现代工业的发源地,要留住‘根’,把一些老旧厂房利用起来,继续发挥作用。”八师石河子市党委书记董沂峰表示,作为“军垦第一城”,石河子应突出军垦文化特色,让闲置设施担负新使命,建设“八一记忆”文化产业园,发展文创、电竞等产业。

吴国华是西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人,虽然职务中有“工业”两字,现在却主要和服务业打交道。他告诉记者,原“八棉”占地约300亩,厂区的操场、科研楼、办公楼和道路,将改造为军垦文化园、纺织博览园、八棉博物馆和美食广场。

“让承载‘工业记忆’的旧厂房与军垦文化牵手,一定会擦出‘火花’,培育形成新的市场潜力。”吴国华表示,一批老厂区由此重获新生,西工业园区将成为石河子文旅产业新地标。

实际上,已有旧工业设施“脱胎换骨”。八师副师长马朝鑫告诉记者,去年,为西工业园区供电的西热电厂关停,电厂附属的大型储煤仓被一家影视公司看中,计划改造成影视棚。

如果说西工业园区转型是另辟蹊径,那么天业集团通过科技攻关突破“天花板”,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坐落在石河子的新疆天业集团公司,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特种聚氯乙烯树脂生产企业。过去,应用传统电石法生产聚氯乙烯,电石废渣难以处理,成为企业发展的“拦路虎”。为此,天业集团开展攻关,改造了传统生产工艺,打造了国内首条“煤电—电石—聚氯乙烯—电石渣—水泥”循环产业链。

“通过科技攻关,企业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打开了上升新通道。”天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晓玲告诉记者,企业共有1.5万名员工,其中科技人员就有3000名;公司开展的系列创新工程,是突破产业“天花板”的关键。

新疆干旱缺水,水资源高效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引入国外节水技术见效快,但设备成本过高,难以推广。为此,当地通过自主创新,努力开发农民用得起、用得好的节水设备。如新疆天业节水灌溉股份有限公司立足石河子,近年来每年投向研发的资金超过2000万元,其节水设备应用面积、应用作物种类国内领先,特别是棉花滴灌技术保持世界领先。产品已推广至多个省区市,出口到17个国家。“可以这样讲,我们变劣势为优势,不仅突破了水约束,还‘逼’出来一项大产业。”八师副师长侯国俊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