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俊毅
北京世园会自4月29日开园迎客,至10月7日闭幕,为期162天。11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展示,中国31个省区市、港澳台在内的120余个非官方参展者参展。这次世园会展出规模之大、参展方数量之多,刷新了A1类世园会历史纪录。同时,除花卉园艺展览展示外,还将举办各类活动共计2500多场次,平均每天多达15场,预计将吸引1600万人次前来参观
春风荡漾,长城逶迤。万紫千红的季节,一幅美丽中国新画卷正徐徐舒展开来。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相聚在长城脚下、妫水河畔、海坨山前,尽情领略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独特魅力。
这是一场绿色的盛会!所有展园、展馆无不契合北京世园会“绿色生活 美丽家园”的主题。
比如外部垂满根须的植物馆,主题是“不可思议的智慧”。游人可通过观赏红树林、热带雨林、多浆植物、食虫植物等,直观地体验植物王国的多样性以及植物生存和适应环境的智慧。植物馆热带植物温室总设计师、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赵世表示,展示植物的智慧,目的是呼唤人类保护植物,关爱地球这个共同的美丽家园。
这是一场低碳的盛会!所有展园、展馆无不体现了“让园艺融入自然 让自然感动心灵”的理念。
比如中国馆,占地4.8公顷,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它借鉴传统的斗拱、榫卯结构,效仿古人“巢居”“穴居”的智慧,将主要展厅覆盖于梯田之下。北京世园会中国馆设计师黎靓告诉记者,这是为了利用梯田大型覆土建筑结构的保湿隔热性能,降低建筑物采暖降温能耗。此外,中国馆屋顶设置了雨水收集系统,场地采用透水铺装,地下设雨水调蓄池,经回收处理后的雨水被用于梯田灌溉,形成生态微循环。场馆利用地道风的理论,可实现新鲜空气的夏季预冷、冬季预热,能有效降低空调系统能耗。
比如国际馆,由94把花伞构成。国际馆设计师游亚鹏说,北京夏季天气较热,国际馆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蒸发冷却降温、雨水回收利用等技术,成为一座绿色环保的低能耗建筑。花伞的立柱可收集屋面雨水,使其渗入蓄水池,当雨水过多时,将会流入排水沟,用于绿化用水等。花伞上方采用新型光伏发电材料,提高发电效率,用于整个建筑的内照明、动力等用能需求。
这是一场高新科技的盛会!除了场馆设计注重采用节能环保新技术外,还充分利用高科技,为游人提供全新体验。
比如园区5号门附近的自然生态展示区,通过虚实结合的技术手段,以中国奇幻题材《山海经》为主题,构建起“光影森林”,可把夜晚打造成全景舞台。在同一个园区空间内,白天秀美园林风景与夜晚奇幻创意梦境紧紧融合在一起,可为游客奉献一场感官盛宴。
最惬意的是,APP覆盖了公众宣传推广、园内服务引导等不同场景,拉近园区与游客的距离,为游客打造一个“不一样的世园会”。“北京世园会以物联网和5G为‘神经’,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大脑’,将世园会从传统的园林艺术展示舞台,变成人、科技、自然与文化有机结合的和谐环境。”北京世园局宣传策划部部长崔勇说。
北京世园会从规划、设计、建设到运营、后续利用等,全过程贯穿“生态优先”理念,园区保留下近5万棵各种原生树木,新种植了5万棵乔木和12万棵灌木,建设的“一心、两轴、三带、四馆、多片区”的特色景致,将山、水、林、田、湖、花草自然融合。据北京市延庆区区长于波讲,世园区核心区过去是谷家营、李四官庄两个行政村,4月20日,开园前10万人满负荷压力测试时,特意邀请村民“回家”看看。村民们高兴地看到,村庄虽然搬迁了,但村庄的痕迹、文化、肌理还在。谷家营村委会前那两棵300多岁的大槐树仍旧矗立着,村前昔日排排杨树、柳树都被完整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