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4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栖霞市推进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果业搞“众筹” 致富不发愁
本报记者 王金虎 通讯员 胡国锋 栾海超

编者按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在山东传统农业大市栖霞,这一理念正得到生动体现。曾经,组织化程度低下、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这里的发展。但近3年来,当地持续推进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工作,以抓实建强基层党组织引领“三农”发展,有效凝聚起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的脱贫合力,绘出了乡村振兴、百姓富裕的美好图景。

栖霞的实践充分表明,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扶贫开发工作部署的前沿阵地,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尤须坚决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合作社把千头线搓成一股绳,拉拽俺出穷坑。你瞧,这新修的山路,三轮车都能开到山顶。现在只要村党支部一吆喝,老少爷们儿跟着干,准保一个不落下。”山东栖霞市亭口镇衣家村樱桃种植大户衣中文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去年,仅一季的大樱桃就收入3万多元”。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栖霞农民的腰包八成来自果业,仅苹果栽培面积就达128万亩,年产量22亿公斤。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当地村级集体经济、基层组织建设、农民组织化程度相对薄弱,以及人口老龄化、树龄老化、管理模式老旧“三弱三老”问题便凸显出来,也让栖霞果业停滞不前。对此,杨础镇丁家寨村党支部书记李树军道出症结所在,“以前,村里一个贫困户守着3亩多二三十年以上‘高龄’的果园,就是脱不了贫。都知道果树到了伐旧植新、提档升级的关口,但新树进入盛果期需三四年,让分散经营的果农主动为之,有些难;攥着空拳的村集体无力出资改造果园,号召群众抱团闯关更是难上加难”。

为促进果业升级、果农增收、乡村振兴,栖霞市2017年启动实施、2018年典型示范、2019年全域推进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组织振兴引领产业振兴。衣家村党支部书记衣元良介绍,衣家村三面环山,大部分果园“吊”在半山腰,上山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村里350亩地,有灌溉条件的不到30亩。2016年遭遇春旱,送水车卡在山脚下,老百姓只能眼巴巴看着超过四成的樱桃树旱死。衣元良决定带着村民蹚出一条新路来,2017年9月,“村社一体”的专业合作社成立,他们创出“劳动力入股”模式,让村民通过参加集体劳动获得股份,并实行“工票制”:男女劳力分别按每天120元、80元发给工票,满2000元可折合一股“创业股”,有效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短短7个月就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窘境。

前法卷村的老弱村民和贫困户则通过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每年每亩入股土地基础股金上千元,年底领取二次分红,平时务工还有工资报酬,以家有5亩地计算,每年可额外多收入3.5万元。“这苹果树成了我们的摇钱树,合作社就像自家的养老院!”村民曾宪宝感慨道。

蛇窝泊镇东院头村创新借鉴“众筹”做法,将每亩地折合8000元、8000股,并按1元1股的比例吸引现金入股。“社员将果园交给合作社,实行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生产技术、统一对外销售,社员每年除了土地流转费、稳定分红,还可获得合作社务工收入。新建的200亩的高标准苹果示范园已经挂果,去年每亩净利润可达1万元,按照每股分红5毛钱计算,社员一亩地分红4000元左右。”东院头村党支部书记林贤介绍。

村民变社员,五指攥成拳。栖霞市委书记陈兆宽告诉记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眼下,栖霞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已成星火燎原之势,全市已发展合作社323个,占全市的33.9%,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据悉,今年,该市每个镇街区至少60%的村级党组织将领办合作社,全市重点培育100个市级示范社,全面消除集体收入3万元以下经济薄弱村,力争到2020年有条件的村级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实现全覆盖,基本消除集体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不是重吃‘大锅饭’,土地承包权仍归农民个人所有,只是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变‘一盘散沙’为‘一个拳头’,社员按股分红、多次返利。该模式可有效叠加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合作社的产业优势,既让党支部重新站到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前线,工作有抓手、创业有平台,也兼顾了一家一户与村集体的利益,把分散的群众组织起来、把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开发、规模经营、抱团发展,实现支部有作为、党员起作用、集体能增收、群众得实惠的多赢。”陈兆宽说。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