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供给充足、价格稳定对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意义重大。加快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建设和开放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利用好商品期货市场有利于防范价格波动风险,维护大宗商品安全。“一带一路”建设拓展了商品期货市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空间。我国应抓住工业化进程中大宗商品大进大出的“窗口期”,在与相关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加快推进商品期货市场对外开放,建设大宗商品国际定价中心,助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
商品期货市场对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有重要作用
■ 经济发展史证明,经济大国有必要利用自己的经济体量,建立起本土期货市场,从而确立本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影响力
大宗商品通过不同产业链影响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对经济的影响全面而深刻,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从全球看,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等都普遍重视包括能源、矿产资源、粮食等在内的大宗商品安全问题。
商品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的功能。商品期货市场通过保障大宗商品价格稳定、强化国家对战略资源的控制力和规则的影响力,可以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比如,墨西哥通过利用国际期货和衍生品市场有效锁定了原油出口价格,保证了预算的稳定性。再如,美国的金融机构不断通过买卖期货合约,实现石油、粮食等战略资源的“动态库存”,强化了美国对战略资源的控制力。因此,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就曾认为,建立一个美国本土的期货市场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美欧在全球证券期货市场上通过制定规则和推广理念极大地增强了软实力,从而也获得了随之而来的巨大政治和经济利益。
英美等经济大国的经济发展史证明,经济大国有必要利用自己的经济体量,建立起本土的期货市场,从而确立本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影响力与规则制定权。西方大国都非常重视本土期货市场建设,100多年前,美国、英国在建立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为国家利益服务的同时,也为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带一路”建设给商品期货市场带来广阔空间
■ “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与中国在大宗商品贸易上往来密切
■ “一带一路”建设显著拓宽了大宗商品运输路径
■ 商品期货市场能更紧密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互利共赢
■ 中国建立大宗商品定价中心拥有有利条件
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得到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为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注入了新的动力,拓展了商品期货市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空间。
从资源禀赋和经济联系看,“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与中国在很多大宗商品上的贸易往来密切。“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具备劳动力成本低、自然资源丰富等特点,是全球最具增长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之一,与中国在很多大宗商品上的贸易往来密切。这些资源禀赋的有效利用和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存在巨大的利益契合点,良好的合作能够实现互利共赢。
从基础设施建设看,“一带一路”建设显著拓宽了大宗商品的运输路径。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必然降低贸易成本,加深沿线国家与中国的经济贸易联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中国大宗商品贸易运输的通道大多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近年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在大型“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上的合作成效显著,伴随着中巴经济走廊、中缅油气管道、中俄原油和天然气管道建设的持续推进,原油、天然气等大宗能源产品陆路运输到中国的路程将缩短85%左右。同时,来自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大宗商品的多元化运输格局,可以缓解过去单纯依靠海运、航道单一的困局,为大宗商品物流安全顺畅提供了可能。
从期货市场的功能发挥看,商品期货市场可以更紧密地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互利共赢。商品期货市场能够通过提升“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现货市场与我国经济的紧密度,为相关国家提供定价基准、风险管理和投资工具,加强信息的汇集和传递。通过期货市场交易共同形成公开透明的价格,共同加强风险管理,共同促进相关国家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商品期货市场通过提供价格基准和套期保值工具促进经贸发展,通过推广商品期货市场业务规则增强我国在大宗商品市场的定价影响力,通过自身资金融通功能和银保期合作为现货企业融资,通过技术支持和平台建设促进内外市场融合,通过市场培育、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
从全球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看,中国建立大宗商品定价中心拥有有利条件。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形成重要大宗商品的新布局,在改变全球需求结构的同时,也改变了全球生产和进出口结构。随着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进口的大宗商品大量增加。由于新增的贸易对象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商品期货市场发展程度相对落后,进而从贸易基础和商品期货市场相对优势两方面,为中国期货市场建立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中心创造了有利条件。
把握建立国际定价中心的历史机遇
■ 工业化持续推进带来对大宗商品的大规模需求
■ 现货企业的国际化布局需要本土国际定价中心
■ 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建立亚太等地区大宗商品定价中心机会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大宗商品定价中心建设迎来难得机遇。
首先,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带来对大宗商品的大规模需求。2017年,中国对铁矿石、水泥、镍和煤等工业品的需求占全球总需求的69%、59%、56%和50%。大量商品需要进口,棕榈油、大豆、铁矿石、原油、天然橡胶等品种的对外依存度都比较高。“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是中国大宗商品的主要来源地,在很多品种上的贸易额占比都很高。
其次,现货企业的国际化布局需要本土国际定价中心。中国现货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步伐不断加快,“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成为投资的热点区域。
第三,大宗商品国际定价中心主要在北美和西欧,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建立亚太地区和非洲大宗商品定价中心的机会。当前,全球大宗商品定价中心主要在英美两国。由于时差和地域关系,亚太地区和非洲还没有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能够充分代表和反映当地市场供求的大宗商品国际定价中心。这为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的中国期货市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历程表明,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都利用工业化进程的机会,在“窗口期”建立了自己的大宗商品国际定价中心,伴随相关规则制度的不断推广延伸,这些国家在国际市场上掌握定价话语权、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尽管伴随制造业中心的转移出去而减少了大宗商品的大进大出,但大宗商品定价中心却留在了本土,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软实力。当前,中国工业化进程进入中后期,需要抓住机遇,把握“窗口期”,抓紧建设国际定价中心。
推进商品期货市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建议
■ 纳入“一带一路”建设中统筹考虑 ■ 加快期货法出台步伐
■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外汇市场改革 ■ 提供税收和保险支持
■ 推动定价机制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 深化简政放权改革
中国商品期货市场具备良好条件。经过几十年探索实践,中国商品期货市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市场交易规模连续多年在全球名列前茅,运行质量和效率稳步提升,价格影响力持续扩大,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有效发挥,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显现。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商品期货市场建立起相对完备的法规体系和市场监管机制,历经多次市场风险检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土市场情况、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当然,中国商品期货市场发展还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比如,部分商品期货品种尚未对外开放,期货法没有及时出台,外汇市场建设与相关制度方面存在限制;境内外交易所制度规则缺乏融合对接,产业客户和机构投资者参与不充分,境外市场培育力度不够,跨境监管合作面临诸多制约;等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抓住工业化进程带来的大宗商品大进大出和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商品期货市场的作用,加快对外开放,建立本土的大宗商品国际定价中心,提供与中国经济体量相适应的风险管理平台,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深化合作、共赢发展,从维护大宗商品供给充足、价格稳定角度,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作出贡献,助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一是将商品期货市场纳入“一带一路”建设中统筹考虑。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重视商品期货市场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听取期货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和相关实体企业的意见建议,全面考察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整体情况,充分发挥商品期货市场的作用。
二是加快期货法出台步伐,补足法律短板,推进期货市场的法治化进程。夯实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基础,更好地适应境内外参与者的需要,尤其是增强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
三是积极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外汇市场改革。便利境外投资者参与,充分发挥沿线人民币清算行、跨境支付系统(CIPS)功能作用,积极开展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合作。同时,完善特定品种外汇制度设计,为投资者参与交易提供便利。
四是提供税收和保险支持。出台支持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可考虑针对典型大宗商品出台相关税收政策给予支持。发挥政策性保险公司优势,尝试在“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基础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推进“保险+期货”试点,复制、推广国内成熟经验。
五是推动期货市场定价机制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可考虑将市场运行比较成熟、价格影响力比较好的期货品种价格纳入国内大宗商品定价体系,推动“商品期货价格+升贴水”定价模式深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
六是继续深化简政放权改革。建议支持更多商品期货品种对外开放,简化报批流程。同时建议相关机构发起成立面向“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期货市场教育培训基金,制定人员培训规划,为相互间的人员往来提供便利。
(作者系中国证监会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