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具有生态保护、健康休闲、资源利用和慢行交通等功能。“建成绿道200公里”已连续3年被列入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截至2018年底,上海已建成绿道671公里,完成“十三五”绿道建设任务总量的67%。
走进绿地拥抱自然
住在闵行区的张老伯爱散步和摄影,过去踏青赏花一般得上公园。现在,他家门口多了新去处——绿道。顺着绿道走,两边全是绿色植物,走上一段,是街心花园,再走上一段,是景观绿地。张老伯点赞,“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上海坚持多年植绿,很多封闭式的街头绿地林深叶茂,市民却“看得见,进不去”,建成绿道后,市民可以走进绿地,感受自然。
在绿道建设中,上海注重串联各类郊野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绿地林地、林荫片区等绿色空间,以及历史景点、传统村落、特色街区等人文节点。绿道宛如城市的一条条“绿色动脉”,为上海市民的高品质生活筑起了“绿色走廊”。
记者在殷行路绿道上,发现路侧有个入口,标着“绿道·生态走廊绿地”,里面是一大片有水洼、水溪、生态驳岸的绿地。杨浦区园林绿化建设养护有限责任公司副经理韩嘉寅告诉记者,这里是杨浦区绿化市容局规划的“绿网”中的新江湾城地区绿道网。这片绿地是城市干道与居住区的隔离防护林,十余年前在一片荒地上挖河筑山植树造林而成,不仅是市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还是小动物迁徙的通道。现在绿道与之连通,进行提升、改造,让更多人尽享“人在林中走,景在树下赏”的愉悦。
上海绿道建设持续推进3年来,像新江湾城这样贴近市民生活圈的绿道越来越多,为市民提供了绿色、开放、舒适的休闲活动空间,成为最普惠大众的绿色公共生态产品。
打通断点还景于民
《上海绿道专项规划》制定的上海绿道总目标是构建一个健康、多元、互通、易达的都市绿色休闲网络体系,以“三环一带、三纵三横”的市级绿道体系以及“中心加密,长藤结瓜”的区级绿道布局规划为引领,再加上与社区级绿道相互叠合,形成层次丰富的休闲服务体系。
黄浦江绿道是市级1号绿道,2017年底黄浦江45公里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后,沿线5个区实现了绿道系统贯通互联,周边公共绿地和生态斑块发挥着更高能级的生态效应。
记者采访得知,这一区域以前有不少断点。现在通过绿道建设,终于打通了所有断点,实现了“还江于民、还景于民、还岸线于民”的全线开放,市民得以亲近母亲河,在江边看潮起潮落、白鸥点点。
黄浦滨江从外白渡桥到日晖港桥全线8.3公里,绿化面积约12万平方米。黄浦区绿化管理所规划建设科科长朱晓君告诉记者,黄浦滨江绿道景观营造以“顺势而为、步移景异、串珠成线”为宗旨,着力打造“会呼吸的绿地”为主要目标,形成了“一带三道七园”的景观格局,沿线精心布置了7个主题街心花园,新增5万平方米公共绿化面积,改造4.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建设了4公里绿道。这里有步行道、跑步道、骑行道“三道”,还有一个免费开放给健身者的淋浴间。
记者发现这里的每个街心花园都以植物为景观特点,“琴键春园”里250余株吉野樱的花蕊已冒出星星点点的粉红色,4000平方米的郁金香也已含苞待放。朱晓君说,再过约一周,樱花和郁金香将同时绽放。从空中俯视,行列式的带状种植鲜花犹如琴键,“琴键春园”的名字由此而来。
生态优先文脉串联
上海是高度城市化地区,绿道选址面临着用地紧张、难以串联成网的难题。为此,上海以规划为先导,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充分挖掘绿地、场地空间,因地制宜,巧妙设计,建设贴近市民生活圈周边的绿道,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
宝山区绿道设计运用了借景手法,有意将散落在区域各处的名胜古迹、科普场馆、酒店茶馆、特色农家等设施通过主线或支线的方式串联起来,丰富了绿道的景观特色,增强了绿道的服务功能。
闵行区绿道建设注重景观提升与沿线文化内容的结合,从颛桥段的传统手工艺文化,到江川的重工业文化,再到紫竹的文教及高新科技文化,串联起区域内3种文化的发展过程。同时注重人性化设施建设和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结合绿道建设和绿地基础条件,植入“海绵城市”理念,布置了雨水花园、紫藤长廊、樱花大道及区域文化元素等景观。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方岩说,城市绿道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凝聚着上海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绿色希望。上海绿道建设持续推进以来深受市民欢迎,每年对市政府实事项目完成情况测评时,绿道建设综合满意度评分一直名列前茅。未来上海将按照“十三五”规划以及《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的规划蓝图,借助黄浦江和苏州河“一江一河”公共空间贯通、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重点生态廊道建设等重点工作,持续推进绿道建设,到2020年建成1000公里绿道,到2035年建成2000公里绿道。
上图 市民在上海闵行区莘庄地铁站旁的绿道散步(3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 颖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