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时评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3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家洞见·刘元春观经济】稳民营经济关键在稳预期
刘元春 刘瑞明

在全球经济预期不断调整、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叠加的情形下,我国经济面临着下行压力。要落实好中央提出的“六稳”要求,一个重要抓手就是稳民营经济,特别是稳民营经济的发展预期。

民营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巨大。统计显示,民营经济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占比超过50%;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占比均超过60%;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占比超过70%;吸纳的城镇就业占比超过80%,对新增就业的占比贡献超过90%。可以说,民营经济稳了,宏观经济也就稳了。

稳民营经济的关键在于稳预期和稳信心。由于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有待解决,有些民营企业家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预期不稳、信心不足、投资不力,在“稳预期”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六稳”的目标也难以落地。当前,对民营经济“稳预期”需要进一步解决改革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一是以破除“工具论”“离场论”等荒谬观点为契机,大力宣传和认真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政策上,对民营企业鼓励和支持的态度要一以贯之,并且力度不断加强。

二是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更好地改变实体经济、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一方面,大力拆除一些行业存在的“玻璃门”“弹簧门”“卷帘门”,优化资源配置,充分释放民营经济活力;另一方面,以竞争中性为原则,消除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融资成本、政策补贴优惠、招投标等方面的差别,激励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和创新热情。同时,通过减税降费、降低社保缴费负担、缓解融资难融资贵、优化营商环境等有力措施,积极推动民营经济、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三是应该认识到,“稳预期”和“稳信心”不在于某些经济指标的短期稳定,不在于宏观经济政策随着市场情绪简单地宽松或定向的帮扶,而在于市场主体对于长期战略问题有清晰、明确的解决方案,感到未来拥有一个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只有“预期稳了”,才能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本系列结束)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