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周末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3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醉兰亭
□ 季 川

春雨蒙蒙时,何不到兰亭梦游一场

游绍兴,不能不去兰亭。

那日春雨绵绵,从绍兴市内乘车往西南行大约20余里,来到会稽山下,雨点大了一些,买了门票。撑开伞沿鹅卵石径步入兰亭公园内,只见两旁竹青叶茂,雨声虽喧,心却慢慢宁静下来,想想这竹栽种得别有滋味,不是说竹可清心吗?我等凡夫俗子,欲沐浴先贤文化,不先静心,何以能入骨入髓,得其真谛。原以为曲径通幽,没走几步,鹅池已映入眼帘。池中有三两只白鹅坦夷自适,旁若无人。见“鹅池”石碑兀立池边,便情不自禁上前摩挲,看那“鹅”字状若铁画银钩,又似晋人那峨冠博带呈高贵典雅之势,1600多年的沧桑岁月,这石刻的晋人风韵,恍若昨日,依然那般俊逸飘洒,超凡脱俗。

过鹅池,经三曲石桥,是条小溪,溪西有一木结构的“流觞亭”。据载,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41人会于山阴兰亭,举行祓禊之礼(古代一种在水边除灾求福的祭礼)。众人于曲溪边列坐放言,置酒杯于溪中任其漂流,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并赋诗一首,这就是“曲水流觞”的故事。恐当今文人聚会,即使有诗有酒,也不会有古人这般高标的心境与雅兴。

遥想当年书圣与众人聚会之日,地有山林竹树之胜,人有群贤少长之众,事有饮酒吟诗之趣,加之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气候怡人,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俱全。身临其境,王羲之自觉眼界开阔、心旷神怡,不由得豪情满怀,快意盈胸。后来他铺蚕茧纸执鼠须笔欣然为众人的诗歌集《兰亭集》作序,全篇28行、324字,字态舒展,潇洒自如,笔势流畅婉转,如行云游龙,章法布白,前呼后应,血脉贯通,浑然一体,真不愧为“天下第一行书”!可惜其真迹据传已被唐太宗李世民作为爱物陪葬于其墓中。历代书家见其摹本即叹为观止,倘若哪天让书圣之真迹面世,不知要令多少追随者涕泗滂沱,若痴若狂。

移步“碑亭”,亭中碑的正反面竟有康熙乾隆字迹,不觉让人感到王羲之的“名人效应”非同凡响。当年康熙皇帝下江南游绍兴兰亭,目睹王羲之《兰亭集序》之精妙,书法造诣之高奇,遂提御笔亲自临摹了一遍《兰亭集序》,命工匠刻碑建亭流芳百世。不曾想风流倜傥的乾隆下江南也来到兰亭,见爷爷康熙题字于碑上,不觉手痒,亲题兰亭即事一律,命工匠刻于碑背。二帝题字于一碑,真乃千古绝唱,该“碑亭”也就由此出名。

辗转“右军祠”,屋外大雨已滂沱,会稽青山兰亭翠竹沉静在一片烟雨迷蒙之中。亭廊下、石径上、曲桥间用心景仰的游客,大都屏气凝神,细细品尝着晋人风骨。虽然今时风已非晋时风,今时雨也非晋时雨,但古人厚重的文化气息仍穿越时空扑面而来,如桂香如兰幽。唉……人生苦短,生死只是一瞬间,一个人一生要想留下点东西给后人是多么不容易。难怪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体验人生欢乐的同时,又在今昔的对比中深切地感受到人生短暂、欢乐难系的巨大遗憾。余生也晚,想附庸风雅,却怎么也褪不去那么多的私心杂念,想高傲冷清地处世,却又不得不俯首于世俗与喧嚣。

今到兰亭,虽身临其境,却恰似梦游一般。文章千古事,中国文字的奇妙,竟被王羲之的书法神品诠释得通体透明,这确实是后来者的福分啊。哦,兰亭,引无数文人墨客竞折腰的兰亭,让中国灿烂的古文化光照千秋万代的兰亭。哦,兰亭,兰亭……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