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万众期待中正式发布。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巩固香港传统优势,为香港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稳固支撑的意义重大。作为四座核心城市之一的香港该如何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优势、抓住机遇、深度融入引起了香港各界的热议。
找准定位发挥优势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拥有高度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以及遍布全球的商业网络,是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之一。香港该如何在大湾区建设中把握机遇,巩固优势?
香港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李惠森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能否成功,吸引全球人才和资金参与是重点,香港对此要持开放态度,把握机遇。
“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香港的首要定位,也是给香港带来新一轮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机遇。”香港百利宏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少康表示,香港高校在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医疗等方面具有全球顶尖的科研水平,建议加强香港高校与内地企业合作,把资源和需求有机对接,拓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渠道。同时,支持香港青年科研人才在内地创新、创业和就业。
金融是香港优势产业,如何发挥金融优势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香港金鹰控股有限公司主席陈仲尼建议,要加快筹建跨境金融平台,降低香港金融业公司在大湾区参与金融业务的门槛;推动大湾区内电子支付系统互联互通;将香港打造成大湾区绿色金融中心,制定具有国际水平的认证标准及绿色金融证券评级标准,并逐步推广到大湾区其他城市;建立跨境理财产品平台。
破解规则衔接难点
两种体制、三个关税区、三个货币区,这是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世界级湾区的最大不同之处。破解规则衔接难点,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之一。
香港新鸿基地产主席兼董事总经理郭炳联说,体制机制差异一方面赋予了大湾区更多的活力,另一方面也给粤港澳三地的协调造成了一些困难。他认为,要研究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协调机制,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同时,也应坚持中央统筹与地方负责相结合,加强中央对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顶层设计,明确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
香港中伦律师事务所高级法律顾问陈清霞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要加强三地法律服务合作,深化大湾区争议解决机制与知识产权制度互联互通。她建议,进一步完善港澳与广东九市相互认可和执行仲裁裁决机制,深化大湾区内仲裁合作;充分发挥粤港澳各自优势,加大联合培养高素质仲裁人员力度,实现三地更紧密合作。
香港资深大律师黄英豪认为,首先,任何地区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建议放宽准入门槛,允许香港与内地对接发展教育事业;第二,要促进在大湾区投资与营商环境方面的规则衔接和对接统一,香港应积极发挥优势,为区内提供与国际接轨的规则模式;第三,在推动信息流动方面,要打破两地相关壁垒,促进信息自由流动。
大湾区要深度融合
如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粤港澳大湾区,让人员、生产要素便利流动是关键,这其中有诸多大框架、小细节的构建需要推进,人财物便利流动的湾区才是深度融合的湾区。
香港德辉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佘德聪表示,香港最大的欠缺是土地,湾区建设是对香港的拓展。一方面,随着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香港正融入全国交通网络,实现与珠三角西岸投资贸易、生活、工作等全方位的直接对接。香港人的生活环境、居住条件、工作机会都能因此实现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香港具备创科基础和条件,但产业转型升级缺乏腹地,湾区的广大腹地资源可以为香港科技成果孵化、规模化量产提供条件。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有利于香港更加巩固国际航运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地位,专门服务内地的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所有这些,都需要规则、细节的设计和考虑,才能真正实现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便利流动。
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表示,粤港澳三地政府要共同加强环保工作协调,建设宜居宜游湾区。打造蓝色海湾,环保研究机构等有关单位要配合加强调研,提供解决方案。“青年是湾区的未来力量,可以创建更多吸引粤港澳三地青年的创业园区,为三地以及国际青年提供更多展示理想和抱负的平台,为他们提供更多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机会。”蔡冠深说。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董事长姜在忠建议,放宽港人在内地申领居住证的条件,同时在香港设立申领点,方便港人申领。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进一步密切内地与香港交流合作,为香港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香港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有利于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正如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所说:“期盼香港抓住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培育新优势,发挥新作用,实现新发展,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