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2019两会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3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改革政策莫“梗阻”在纸上
林火灿

“过去,我们采购电脑,需要2至3个月才能拿到。现在只需两三个星期的时间,有时一个星期就够了。”说起政府采购改革带来的变化,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张璐感慨颇深。

在张璐代表看来,加速推动改革举措落地生根,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才能使广大科研人员从烦琐的材料申报中解放出来,真正潜心钻研、创新突破。

改革是最强大的发展动力。近年来,中央不断深化“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并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为重点,推动相关改革走深走实。这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源源不竭的澎湃动力。

我们也要看到,尽管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立,改革的脉络愈加清晰,但在实践过程中,也确实存在改革举措落地难、见效慢,改革红利与社会期待有差距等问题。

例如,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推进,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下降,营商环境越来越好,但一些地方依然存在个别审批事项变换“马甲”继续存在、审批材料烦琐冗杂、各类奇葩证明屡禁不绝等问题;一些地方虽然已经进行“证照分离”改革,但有些企业拿到营业执照后仍然“准入不准营”。又比如,中央已经明确要为民营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环境,给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充足市场空间,但民间资本在一些领域仍会遭遇“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

这些前进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说明我们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不仅要重视顶层设计,要注重简除烦苛,要研究制定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的政策举措,更要注重推动政策措施的落地、落细、落实,努力消除改革举措的“中梗阻”“肠梗阻”,避免“改革空转”。

而要解决好改革“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关键要强化干部队伍的责任与担当,进一步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尽职免责机制,鼓励广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干事创业。同时,要严把改革督察关,对已经出台的重大方案要做到及时跟踪、及时检查、及时评估、及时整改,重在督察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确保改革改有所进、改有所成。

当然,为了让改革举措更好地落地,有关部门在制定改革政策的过程中,也应深入开展调研,多到生产生活一线去,多听取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意见,使改革举措更切中要害,更接“地气”,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