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中国将在2021年或者2022年,也就是第一个百年目标和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交汇之际,迈过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国家门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李稻葵表达了对中国经济的坚定信心。
这个时间只比他之前的预测晚了一年左右——2017年11月初,李稻葵委员曾预测,到2020年中国会非常接近世界银行所定义的高收入国家门槛,人均收入应该能够达到1万美元。
巧合的是,同在无党派界别的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学家林毅夫,曾在2016年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至2022年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林毅夫委员同样表达了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我认为今年中国经济情况会比去年好很多”。
平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
林毅夫和李稻葵两位委员在2016年、2017年前瞻中国经济时,他们并没有想到此后的两年里,外部环境如此复杂严峻,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那么,李稻葵委员现在的判断是基于什么呢?
“2016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已开始出现回暖迹象,此后金融严监管发挥了重要作用。”李稻葵委员说,现在中央进一步完善金融政策,预计今年将是中国经济的转折年。
林毅夫委员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经济巨大增长,与调动广大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密切相关。从表面看,去年国企经营状况好,民企经营状况差,但这并不是因为政策变了,而是某些地方在执行相关政策时,对政策带来的影响考虑不充分,甚至搞‘一刀切’。比如,有的地方去杠杆时用力过猛,银行不敢给民营企业发放贷款等”。
林毅夫委员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平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提出出台政策和工作举措要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调结构,防控风险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防止紧缩效应叠加放大,这有助于恢复企业信心。
不利因素在可控范围内
对今年的中国经济,李稻葵和林毅夫两位委员都作出了乐观判断。
“要实现2021年达到高收入国家的目标,前提是中国经济能保持稳定增速。”李稻葵委员认为这不算太难,“我相信中国经济稳得住”。
李稻葵委员对中国经济的另一大信心来自于我国国民储蓄率较高。根据他的计算,我国的国民储蓄率约为37%,居全球高位。有了储蓄就有了资金,可用于化解产能过剩、环境治理等。
同时,中国经济增长还蕴含着尚未释放的新动能。商务部数据显示,消费已经连续5年成为经济增长第一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率2018年达到76.2%,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李稻葵委员认为,我国还有一大批尚未迈入中等收入群体的人群,消费潜力很大。
此外,绿色发展本身也是一种投资,会形成新的增长点,还有产业升级也让企业附加值增加了。这些都让李稻葵委员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林毅夫委员同样看好今年的经济走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货币政策松紧适度,有效缓解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还将出台多项减税降费措施,以简审批优服务便利投资兴业,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他认为,只要把这些措施落实到位,在防范风险过程中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到6.5%是可以做到的。
中国经验具有借鉴意义
作为一位长期关注中国宏观经济的学者,李稻葵委员希望把中国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传递给更多人。
“中国现在是全球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源和发动机,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约占三分之一。在质量的改善上,中国经济的贡献也是最大的。”李稻葵委员举例说,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受益。比如我国光伏行业去产能,让全球光伏产业的定价更加合理,价格回升,引导全球光伏产业价值回归。
李稻葵委员也坦承,中国的转型之路并不容易。“中国经济体量大、国土面积大,有过转型成功经验的韩国、日本、新加坡,面积可能只相当于中国的一个省份。”李稻葵委员说,“但中国和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政治制度不一样,经济体制也不一样,所以大可不必对中国经济转型有太多担心。”
“因为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正在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这些独特之处,给了中国经济更大的腾挪空间,更高效的调整力度。”李稻葵委员说。
“像美国在里根时期放松了对航空航天的管制,企业一拥而上,后来经过了几十年的调整,最近才渐有起色,实现了部分合并重组。而我国煤炭、钢铁等行业去产能,只用了几年时间就初战告捷,盲目增长的态势得以控制,在国外,这种调整可能需要十几年。”李稻葵委员认为,中国宏观调控的机制不仅对发展中国家有借鉴意义,对于发达国家同样有借鉴意义。
李稻葵委员认为,当前国际上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一些误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国家不了解中国国情。他认为,应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让世界认识到一个更加开放、全面、自信的中国。